上周,中山大学2013级新生报到。今年校方首次要求,新生在暑假期间阅读《弟子规》并写读后感。但前天,中大哲学系知名教授袁伟时发表评论《中山大学的新“笑剧”》,提出尖锐批评,引发网友争论。(8月21日《羊城晚报》)
很佩服袁伟时教授独立自主的思想和批判精神,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去学习研读几千年前的“弟子规”貌似思想僵化的“复古”行为,有继承和发扬封建精神糟粕之嫌。关于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鲁迅先生早已剖析揭露了,而且坚持把精神疗救与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作为自己至始至终的理想追求。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弟子规》里边的教化思想并非一无是处,如果将之一棍子打死也是不对的。
袁教授针对“弟子规”中的一些条例做了举例并一一批驳,有些方面有些道理,但也有“过度”解读的地方。在袁教授的眼里几乎把“弟子规”批得体无完肤,几乎是全盘否定的,认为中大新生被要求读《弟子规》是中山大学的新“笑剧”。譬如对“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袁教授认为这是奴化教育,有害孩子独立人格和尊严,侵犯个人拥有的私权的作法。
但这条也有积极意义的一面。大小事的决策尊重父母请示父母也该提倡,防止孩子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的倾向。独立人格不等于刚愎自用,拥有私财权利也不等于是私心重只顾自己没有他人的做法。特别是在大家庭里,需要有合力公心同舟共济的精神,如果各自为政私心欲望强烈就会失去凝聚力一盘散沙的趋向。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此条教育晚辈要孝敬父母,好生侍奉没有错。袁教授认为儿女亲尝药不合理,亲长逝世,三年不准吃肉不能这样操作。其实这是一种文学手法上的夸饰,是虚指,一种添文采强说服力的手法,重点是言思想表现,要常怀感恩之心,并不是机械教条的照搬。
至于“不揭人短”也有合理的一面,可教人要分场合和学会尊重他人。“非圣书,屏勿视”中的“圣书”在如今看来也可理解为好书健康书,不读那些黄色书黑道书迷信书。并非就特指那些愚民教育驭民术奴化思想的有关书籍。
对“弟子规”的学习,包括一些经典名著,我们都应该奉行“汲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扬弃而读,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现在的孩子不尊老,不爱幼,没有礼数,缺少亲情的也很多,学习一下古训乃公序良俗并非就是“中毒”。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东方文明学习中国那些儒家经典和中国古典文化,必定有其精妙独到之处。比如,加拿大枫叶国际学校也讲《弟子规》,我们的大学生读读也无妨。对一些古代文明精神财富,要继承弘扬其积极意义的一面,一味贬踩也是不应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