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记者在北京参加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发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在家上学的孩子主要处于小学阶段,大多数家庭不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8月26日《钱江晚报》)
当学校的应试教育越来越广遭诟病,“在家上学”便成了“叛逃”既有教育体制的另类行径。2011年,《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报道,访问了大量让孩子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以及民间办学者,有受访者便表示:“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追寻梦想的生活;为了远离都市,回归自然,有诗意的栖居;为了让孩子逃离永无止境的作业、愚蠢的考试和绝望的体制。”
“诗意的栖居”或是这些对教育有着不同理解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目前中国教育体制中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手段等,除了体现出机械的“唯分数论”外,确实丝毫让人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更遑论“诗意的栖居”。尽管中国的基础教育成果一度令外国人惊叹不已,但教育中存在的不少缺陷,如不能高速有效地吸收到有用的知识,不能掌握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学习方法等,也使基础教育的真谛被扭曲。
在“素质教育”难以真正全面施行的现实语境中,选择“在家上学”不失为“叛逃”下的另辟蹊径,但是,这种叛逃却常常在与现有制度接轨的过程中遭遇难关。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将“在家教育”给予制度性包容、吸纳,所以,面临中考、高考等升学的必经关卡时,接受“在家教育”的孩子便极可能产生脱节现象,无法即刻适应学校教考模式。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在家上学”的孩子以4-10岁儿童居多的原因,只要孩子年龄稍大点,有条件的家长便将孩子送往国外接受教育,没条件的则无奈把孩子送回学校,以求顺利升学,获得现行教育体制的认可。
“在家上学”于中国社会而言尚属新生事物,但实际上,在国外属于常见现象。美国有200万人在家上学,不一样的是,他们将“在家上学”纳入合法渠道,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和教师指导手册,自编教材也被允许,人手不够还可以找执业教师,“在家上学”与学校教育相通,教不下去了随时可以回到学校。因为有制度支托,“在家上学”的孩子和家长便没有后顾之忧,真正实现多元化教育。
教育专家杨东平教授曾说:“在家上学、私立教育都是对公立教育单一教育模式的丰富和补充,从而增加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性。”显然,多样性的教育在中国还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制约,而当现有教育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则需要两者之间达成某种妥协,譬如通过教育立法对“在家上学”进行规范和许可,督促家长考取教师资格证,以保证教育质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引导,使“在家上学”的教育模式获得良性发展。
在教育的深层改革难以快速启动、也无法到位的前提下,不妨从“在家上学”开始,给予制度支托,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连线、互动,进行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资源整合,努力探索一条教育选择自由化的教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