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收集房的建成让村子的环境焕然一新。叶彦彤摄
定安投资6970万建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建设项目
靓洁城乡环境
过去在农村经常看到这种现象:山岭上、水沟里、坑洼地到处堆放着生活垃圾,恶臭难闻,村民称此现象为“垃圾围村”。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城镇垃圾处理设备落后、村民环保意识不高等因素造成。为治理农村垃圾问题,改善城乡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定安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建设项目纳入定安县2012年度省级重点项目。该项目2012年3月份开工建设,2012年12月份竣工,经过筹划部署和试运营,今年4月份,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站正式运转。
如今,城乡环境美化了,村民环保意识增强了,生态环境变好了,农村原有的脏、乱、差现象得到切切实实的改变,老百姓别提有多高兴了。
变干净:农村生活垃圾有去处
9月2日,记者在雷鸣镇雷鸣村委会美粟坡村看到,该村环村路主干道旁新建成的垃圾收集房宽敞明亮:白色的墙、蓝色铁门、有序排放的绿色垃圾桶。此垃圾收集房距居民区不算太远,由于每日有专门人员负责清理垃圾,防止垃圾堆积产生臭味霉味,在方便村民排倒垃圾的同时,也保证了居民区的环境卫生。
“在垃圾收集房没有建成前,村里没有固定的垃圾排放点,大多数村民只好把垃圾倒在村口的水沟里、山岭上,日积月累,垃圾越积越多。风一吹,塑料袋满天飞不说,还臭气熏天,很污染环境……现在不同了,村民们把垃圾都集中到垃圾收集房里,每天有专门的车辆来运走,村子变得干净多了。”该村57岁的村民陈爱蓉边说着,边把手中收集好的垃圾扔进垃圾桶中。
“现在大伙都养成了新的习惯,就是把家里的垃圾统一收集好后再倒在垃圾桶里。”陈爱蓉说。
变观念: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
“在村子里建垃圾收集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初村民环保意识淡薄,对垃圾收集房的建立有着错误理解,以为垃圾收集房建好后全村的垃圾都聚集在此,没有转运处理,会导致发霉臭影响村容村貌。”雷鸣镇雷鸣村委会书记王圣东说。
王圣东告诉记者,除了转变村民们的旧有思想,打消他们的疑虑,垃圾收集转运站建设的征地问题也令他们头疼。
为了转变村民固有观念,镇政府工作人员三天两头上门给老百姓做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让村民了解到该项目建设的益处和重要性,并且在征地问题上和被征地农民积极沟通,协调解决其在生产生活上的难题。经过工作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今年年初,一个占地6亩的雷鸣镇垃圾转运站和配套的村里垃圾房建立起来。
“有了垃圾收集房,村子道路干净了、陈年垃圾清理掉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住的更舒心了……”渐渐地,在街头巷尾茶摊上,村民们开始热议村里的环境卫生和清洁工作,相互比较哪个村子环境最干净。大家都表示支持和认可垃圾收集转运站建设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王圣东说,在垃圾收集配套设施配备暂时不足的情况下,村民们还自掏腰包凑钱先垫付买垃圾桶。老百姓从一开始不支持在村里建垃圾房,到后来采取观望态度应对,再到最后凑钱买垃圾桶这种态度的转变,源于该政策所带来的优异成果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
定安乡村面貌所呈现出的美丽“蝶变”,得益于定安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转运项目建设的有力推动。
变规范:专业化提升管理水平
每天早上7点半,定安焕新清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的司机老王就开着一辆密闭式挂桶垃圾收集车,缓缓驶出雷鸣镇的垃圾转运站,到镇墟、各村委会和各自然村的垃圾投放点进行垃圾收集。约9时,老王就会将垃圾运回垃圾转运站进行压缩处理,然后用污水运输车,将其运送至定安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了解,定安焕新清运保洁服务有限公司受雷鸣镇政府委托,负责雷鸣镇墟、镇街道清扫及农村垃圾清运等工作。该公司于今年5月1日正式启动运营。老王说,公司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有着严格规定,要求必须做到日日清,确保完成生活垃圾清运工作。
据县城市管理局副局长麦勋章介绍,定安县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建设项目涵盖全县10个镇122个村(居)委会,866个自然村,惠及人口33万。其中每个自然村建1座封闭式垃圾房,每个镇建一座垃圾转运站(定城因距离垃圾填埋场近,采取压缩车直运除外),共建垃圾转运站9座,垃圾收集房905座,完成项目规划投资6970万元。目前除定城镇与雷鸣镇的垃圾收集转运工作委托公司管理运营外,其余8个镇均由镇政府环境卫生管理所直接管理。
“委托专门公司进行管理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是一种优势。”雷鸣镇政府副镇长李铣告诉记者,采用公司管理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清运工作进行专业化、规范化、技术化管理。他说,公司设立专门机构,对每天的垃圾收集情况进行实时跟踪,提高了清运工作效率。
城镇生活垃圾收集管理的专业规范化,提升了城乡美化优化进程。
据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统计方法计算,定安县生活垃圾处理率为96%。 “下一步我们将会继续配足配套设施,方便群众投放垃圾。此外,县垃圾卫生填埋场还会在原来一期建设基础上,建立二期工程,该工程计划2013年立项,2014年完成续建。”麦勋章说。
相关链接
爱心助学 定安县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60名学生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