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课题组张霄潇认为,通常大医院要求注射剂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制基本清晰、治疗效果要有充分证据,而一些中药注射剂确实难以达到。这导致某些成分明确、有化学药品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价格较高的中药注射剂产品在大医院有一定市场,其他的则多在中小医院使用。
8月24日,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3家广州的三甲医院,发现这些医院虽没有禁用中药注射剂,但实际使用并不多。
广东省人民医院门急诊注射室一位工作人员称,该院门诊楼中药注射剂使用较少,相对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痰热清注射液,多用于2-10岁孩童出现发热的情况;二是抗肿瘤用药中的康艾注射液,用于成人增强机体免疫力。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用于公示收费依据的LED屏上,南方周末记者看到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该院中医科教授张诗军称,该院中药注射剂一般为住院病人使用,门诊病人使用很少。
“三甲医院为什么内部禁用或者只在住院部使用?因为面对严重不良反应,只有住院部有抢救条件。”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的周超凡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现在的问题是,有抢救条件的三甲医院不怎么用,没有抢救条件的基层医院却大量使用。”
几经沉浮,集中爆发中药注射剂并非新发明。早在1941年,八路军129师制药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研制了柴胡注射剂,以防治流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现代化的标志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由于缺乏基础研究,该类产品在理论上先天不足。
“都说中药注射剂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可是无论是单独提取还是混合提取的中药注射剂,都背离了中医药的传统。”周超凡认为,单味成分提取的中药注射剂与化学药已经没有区别。
对于按照“君臣佐使”(中药方剂配伍原则)复方提取的混合物注射剂,西医也会质疑,从中药里提取这么多成分,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且是未知数,再通过静脉注射,绕过了肠胃屏障,直接进入血液,必然存在安全隐患。
1975年,身为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周超凡参与编撰《中国药典》,当时药典已经收录了23个中药注射剂。周超凡在翻译日本同行文章时发现,在提到中药注射剂时,对方甚至用了“草菅人命”的字眼。
“美国和日本也尝试过将柴胡制成注射剂,但都没有成功。”原国家药监局市场司司长骆诗文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日本所做的动物试验中,出现了肝损伤。
尽管尚未得到国际范围内的认可,中药注射剂并未停止发展的脚步,仅上世纪80年代,各地批准的中药注射剂就多达1400种。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药注射剂的审批才趋于严格。
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最终都在新世纪爆发。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