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凡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关注始于2006年。当时轰动全国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连续导致北京、武汉两地6人死亡。
浙江台州的柳斌(化名)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5年他正在读高三,因为发烧去一家基层诊所就诊,他发现医生在常用的消炎退烧药之外,使用了鱼腥草注射剂。医生解释,这是纯中药制剂,无任何毒副作用。然而在注射过程中,柳斌出现了呼吸困难、不能说话、眼前发黑、意识模糊等症状,医院为此紧急停药输氧。
截至2006年6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接到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5488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258例,死亡44人。原国家药监局由此正式叫停鱼腥草等7种注射剂。
2008年10月,刺五加注射剂、茵栀黄注射剂等也先后造成各地多个死亡案例,包括一名刚出生九天的新生儿。
“一般来说静脉点滴,化学成分必须控制在5种以下。”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孙忠实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而仅鱼腥草注射剂就包含48种化学成分。在孙忠实看来。中药注射剂的原料药味数越多,制备工艺难度就越大,将直接威胁着中药注射剂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南方周末实习生赵盼盼整理。 (曾子颖/图)
鉴于严重不良反应事件频发,2006年3月,由时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周超凡牵头,二十多名医卫组的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关于重视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的提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