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日前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集到近6000条意见,九成以上支持减负。减负十条主要内容是:一到六年级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一、二、三年级不举行统一考试,考试取消百分制等。昨日教育部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和8月21日征求意见稿相比略有改动,之前规定的“不留作业”改成了“减少作业”。新的征求意见稿规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
前后不过几天时间教育部便对减负十条作出修改,重新征求意见,显示出教育部门对于减负要求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近些年“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各方热议较多的话题,减负的呼声事关每一个家庭,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教育部指出,减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减负工作需要展开大讨论,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然而,引发社会热议的恰恰就是对这种减负不成反增负的担忧。此前征求意见稿“不留作业”的减负要求更是把家长的担忧数倍放大。家长最担忧的就是,当自己孩子的学校为了响应减负要求而坚决不布置作业,而其他孩子的学校却变着法子在“开小灶”,一旦到小升初、中考这些由成绩说了算的关键节点,岂不是输人一筹?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任何一条起跑线上,既然学校没作业,那就自己请家教“开小灶”,所谓减负可能真应验了教育部的担忧。
从“不留作业”到“减少作业”的变化,减负十条显然更接“地气”了。当前为小学生减负,有着深刻的教育改革背景。表面意义是针对小学生书包太重、作业太多的现象,从而根本上打击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并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天才,实质上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向纵深发展而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把小学教育的重点重新摆到少年儿童的天性上。儿童的天性是依赖、幻想、单纯,他的切身利益是游戏,不要说他们不懂长大以后考大学的意义,就是考试成绩、三好学生的确切意义恐怕也不是十分明白,如果我们把学生当大人来对待,这种粗放型的教育方法就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就会南辕北辙。还原孩子最基本的天性,是减负的根本宗旨。但是当这一切遇到了更上游的指挥棒——升学考试,便会变得飘忽不定。考试升学还是用单一的分数标准选拔评价学生,在每分必究的升学录取制度指挥下,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被应试化,在这种情况下,减负令要求小学不要考试、不要百分制打分、不要排名,会不会有点强人所难?
要减轻下游的负担,最终必然需要从改变上游的规则入手。事实上,教育部也在二次征求意见启事中表示,制订《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只是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方面。近期还将出台小学升初中办法、中考改革意见、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意见、高考改革方案等。同时将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力度,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但在没有最终改变上游规则前,我们亦不能放弃回归小学教育重点的努力。在一些地方的减负试水中,一些学校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旨在于培植儿童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或许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如果放弃努力,那我们是不是只能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艰难?如此,还是且慢为减负喝倒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