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教师节临近,网上教师节送礼购物卡走俏。对此,不少学生家长表示,教师节一年就一次,也是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最佳机会。别人送我不送,总担心自家孩子吃亏。而不少老师则表示,教师节“被收礼”让他们左右为难。
收与不收,送与不送,似乎陷入了欲收不能,欲罢不能的两难困局。生活中,你经常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明知给老师送礼不对,可是不送似乎又处于弱势,因为别人都送了自己不送,孩子肯定会吃亏。既然大家都送,自己不送就说不过去,送总归比不送好。对于老师来说,同样面临着收与不收的选择,在“礼出心安”的社会心态下,你若不收家长就无以安心,认为你对他们有什么成见,会对他的孩子区别对待。
自然,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家长和老师都被“送礼风”所绑架而欲罢不能,以至于礼越送越多,越送越高档,导致了彼此攀比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送礼已然是小事,送什么才是令家长们烦恼不已的事情,“生怕吃亏”和“比较中处于弱势”的焦虑,使送礼变成了一种实力的比拼。
与之类似的还有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在患者心中已经对“送红包”形成了一种潜意识,认为如不给红包的话,医生就不会尽职尽责,自己就会面临更大的医疗风险;而对于医生来说,如果不收红包的话,就可能会让患者产生某种不安。不收红包,应当是医生的职业底线和道德红线。但底线一再被突破,红线一再被僭越,收红包成了“常态”,不收反而变得“不正常”,及至在患者和公众心中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送红包,就是保安全。特别是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被强化,屡见报道的负面医疗新闻,让患者产生了“杯弓蛇影”的映射效果,更加剧了这种群体性的担忧。基于此,花钱买放心的“被红包”现象也就客观存在。
事实上,处于这种两难的何止于教师和医生,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如此状态。现在的社会风气,干什么都托人,找关系,送红包,在“大家都送”的心态下,送与不送,收与不收已经成为双方的纠结所在。原本是正常程序就可以办成的事情,也会给办事者一个红包,造成办事的成本不断增加,“红包”与“送礼”几乎成了横亘于所有关系之前的必经程序。在一个资源化生存的社会里,送礼与被送礼泛滥成灾,无处不在,并演变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潜规则”。
教师节送礼“两难困局”不过是社会病态的微观写照。送礼成潜规则,皆因为道德、法律和责任上的显规则没有发挥作用,权力寻租和利益互换现象没有得到禁止。欲治教师节送礼风,就得根治社会“潜规则”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