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教师节,学生都会以各种方式感谢恩师。今年,一种可等同于现金使用的教师节礼品卡格外火爆,让这个充满敬意的节日变味。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大部分老师们在收礼与不收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9月9日《京华时报》)
显然,送礼与收礼的种种无奈,原因不外乎几个:一者,因为教育投入不足,再加上受政策等影响导致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使得不少人瞄准了这其中的利益空当,挖空心思抢夺优质资源,比如拼爹、拼财富、拼实力等等,而教师无疑成了家长们争相送礼的目标,教师节更是最佳时机。
二者,师德的滑落也是导致送礼成风的一个外在因素,在过节送礼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长期熏陶下,一些教师的道德也逐渐沦陷,将教育孩子当成了一种牟利的工具,通过收取物质来交换孩子的特殊待遇,在这种风气不断弥漫之下,家长为了让孩子得到特殊关照,或者避免遭到教师冷漠对待,以及各种不公平焦虑,不得不送礼。
三者,教师收礼潜规则的形成,也与社会大环境有关。由于法制不健全,各种潜规则潜滋暗长,以至于不管遇到什么事,托人情、找关系成为常态,似乎不这么做,就不踏实,遇事求人俨然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潜规则。在这种潜规则下,一些人习惯利用权力、金钱、关系走后门,摆平一切事情,教育领域同样也不例外。
毫无疑问,教师节送礼潜规则亵渎了教师的职业,而且对孩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有害。更长远看,这种潜规则日益盛行,还将损害教育的公平,影响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这种“无奈”的潜规则亟需彻底根除,而这,不能光靠教育部门出台禁令,也不能依靠个别教师对不收礼的倡导,而是需要“内外兼修”。
其中,内修指的是教师需要加强自律,洁身自好,远离收礼潜规则,用负责任的教育向社会、家长证明,不送礼也无碍于教育公平。外修,一方面是不仅要加强道德规范、约束,也要加强法律惩治力度,使教师不敢越雷池一步,不会为小利而冒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起码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