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桩对美国没有任何损害的收购,理所当然地会被放行。9月25日,双汇国际收购全球最大肉企——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获得被收购公司股东大会高票通过。自此,这桩存有争议的收购走完了全部的法律程序。
双汇国际的PE股东们,诸如高盛、鼎晖、新天域、淡马锡等终于有了套现的渠道与退出的可能,一场运作多年的资本棋局至此收官。
从公布收购到获得全部批准,双汇的收购耗时4个月,相对于此前一些中国企业的收购,可以用“神速”来形容。现在看来,收购案获得高达96%的股东投票支持,已经证明了此前“故意”制造收购悬念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无论是大股东美国对冲基金starboard Value(拥有公司5.7%股份)声称将反对收购,应将史密斯菲尔德分拆出售,还是美国所有监管部门的程序性审查,其实质都是早有的安排。收购公布后的故弄玄虚在于转移媒体和投资者视线,增加所谓的“难度”表明这桩收购多么的“不容易”,从而获得中国舆论的支持——它被解读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并购,获得美国批准是多么的不容易。
尽管双汇国际名义上为“外资”公司,它确是最地道的中国企业,所有业务都在中国,它在中国市场上赚取利润。71亿美元的收购耗资不菲,给了史密斯菲尔德足够高的估值。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将这笔巨额的资金用于中国建厂,整合国内现有的猪肉产业,这既有极大的操作可能性,也有非常好的现实意义。它对于拉动中国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改变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但非猪肉屠宰加工强国的格局。
史密斯菲尔德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美国最担心的则是就业安全。美国所谓的“安全审查”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否是高科技公司,其核心技术是否容易被潜在收购者获取;二是否会冲击美国市场;三是否对美国就业造成冲击。
双汇国际的收购之所以被美国放行,主要是史密斯菲尔德为肉类加工企业,几乎没有核心的高科技;收购后对美国市场并无影响,在充分供应美国市场以后,将更多地出口中国;最关键的是双汇国际承诺将保持并购后的高管和员工的充分就业。
如果是华为、中兴通讯、中石油等去美国收购同类企业,无论出价多么昂贵,几乎不会获得美国的批准。此前诸多案例已经充分证明,一旦涉及高科技和能源企业,通常都会被各种复杂的程序和莫名的理由拒绝。
此桩收购对双汇国际自身并无多大裨益,既达不到“1+1〉2”的协同效应,也对于其产业链的延伸无甚帮助。不过,昂贵的收购倒是可以给双汇国际带来些名声,它终于可以真正说自己有“国际”范儿了。
一直以来,这桩收购就充满争议,因为它不是产业资本的本意,而是被以高盛为首的资本“绑架”和“操纵”的结果,背后就是为了管理层和PE套现。一个用中国的市场、中国的经营资源、中国的就业岗位,去增进美国公司利润、哺育美国就业的并购方案;一个华尔街构造的,或通过并购资产再高价注入中国公司的套现策划——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案例。
让我们再看看这桩收购的本质:对价71亿美元,双汇国际承诺保持史密斯菲尔德的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的生产商、供应商、农场继续合作。
能把产品卖到中国这个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对于史密斯菲尔德绝对是一桩好生意。美国猪肉市场已呈现饱和态势,美国农业部数据称美国猪肉消费已连续四年萎缩。而中国目前每年猪肉的消费量在5000万吨左右,是全球最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同时也是美国市场的两倍,占全球消费量的一半左右。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目前史密斯菲尔德出口的猪肉约有25%销往中国。
此外,另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双汇国际是主营肉类加工的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的控股股东。由于此次收购的主要目的是双汇国际向中国输入肉类,那必然对双汇发展及其利益相关方造成严重的利益冲突。
同时对双汇发展而言,这将引发严重的同业竞争问题,并且可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双汇发展未来的发展路径。另外,如果考虑到预期的肉类产品输入规模可能数量极大,这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中国的肉类产业造成冲击。
在有意无意地夸大美国对该交易获批的难度后,在最大股东对冲基金制造麻烦以坐地要价后,双汇国际对史密斯菲尔德的收购戏剧性获批给中国监管者出了一道难题——中国的监管部门有权对该交易做出必要的审查吗?双汇国际需要对收购的合规性、必要性以及对产业的安全性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