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贸易区今天挂牌成立,浦东那块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将检验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35年后,还有多少再改革、再开放的勇气和智慧。
自贸区挂牌成立距三中全会召开只有1个多月,尽管官方从没有把两者做直接联系,但由于三中全会将探讨全面深化改革,自贸区的挂牌就像是提前吹响了号角,它预示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改革正向中国人走来。
过往35年的改革深刻改变了中国,把它从贫穷落后的国度魔术般转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改革红利的存量也在越来越少,与发展伴生的问题则越积越多。在经济及社会管理的诸多领域,中国社会都逐渐遭遇新的瓶颈。我们必须突破它们,并且找到以最小代价实现这些突破的方法和路径。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设立的自贸区,它挂牌的意义很可能不小于当年深圳等4个特区在广东、福建的成立。如果中国的改革开放决心往前走,它就应是新的试验田和桥头堡,其更大的对外开放尺度将为改革提供更大的拉动力。当然如果我们对下一步改革持有没有都无所谓的态度,那么这个自贸区就有可能成为样子货。
我们想说,中国进一步改革的决心已经与30多年前不同。首先中国最高层的改革决心跟邓发动改革时一样坚定,但不一样的是,当时的改革几乎完全由自上而下推动,如今中国改革的决心里包含了民间的强烈愿望。中国社会当下继续改革的共识度大概是这三十几年里最高的,除了更深入的改革,如今听不到什么对解决各种问题有竞争力的设计和主意。
中国继续改革的主要障碍通常被认为来自“既得利益集团”,但这个障碍多少被夸张了。平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是改革的基本功,很多人大概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当年改革曾经有过的平衡利益艰难。
中国继续改革的真正难度是向“自由市场”深处走去的同时,保持国家的各种调控能力。政府应在经济领域尽可能放权已是国家上下的广泛共识,创造公平、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也已不存在思想和理论障碍。向外国公司开放金融等领域所能带来的好处几乎是明摆着的。但实施所有这一切而不削弱经济及社会领域的秩序,这样的把握并非自然伴随着我们,而只能靠高超的实践能力来保障。
很多新兴市场都吃过金融失控的大亏,政府在“自由市场”中的角色也决非一放了之那么简单。尤其是中国作为超大规模的市场,以及作为对政府作用一直有较高依赖的社会,上海自贸区大概很难成为世界上其他成功自贸区的翻版,它大概注定要有某种程度的“中国特色”。
上海自贸区不仅要成为一枚中国经济的“金蛋”,它更重要的意义应是给中国广大地区的下一步改革探路。希望它的实践大胆些,即使有些偏差,它们的扳正过程和经验也将具有全国意义。
中国社会应对上海自贸区的各种实践给予鼓励和宽容,切莫一开始就反对它的某个具体做法,或者在政策层面高呼“不公平”,让“羡慕嫉妒恨”左右自贸区运行的外部舆论环境。让我们就把上海自贸区当成中国新的“深圳”,让它走到中国改革的最前头,并进而激活、带动全国的改革升级。
舆论一直呼吁改革,现在改革真的来了,衷心希望叶公好龙的故事不会出现“上海自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