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所有的关注与期待,其实都是在王案尘埃落定之时,聂案也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如今,王案的结论已出,聂案的核查是否可以加快进行?
昨天,备受法律界关注的王书金案二审宣判,河北省高院依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一审判处王书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判决,同时不认定王书金为聂树斌案真凶。
一起原本早该尘埃落定的刑事案件,由于关涉聂树斌案是否错判而历经波折。在经过长达6年的慎重查实之后,终审裁判在法律意义上解开了两起相互缠绊案件间的死结,但能否取得公众的广泛认同与信任,尚无法定论。鉴于该案的公众关注度如此之高,二审法院特地从4个关键点陈述了评判的法律依据,以期解答大众心中的疑惑,增强裁判的说理性和说服力。
对司法裁判的可信度而言,公开说理无疑是必要的。与之前从媒体上获知“王书金供述与聂案雷同”的笼统信息相比,法院所展示的重要物证、犯罪手段、作案时间、被害人身高等关键情节上的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司法不认定王书金为聂案真凶的逻辑。而按照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王书金是否为聂案真凶这一点上,法院基于证据存疑而作出这样的裁判也无可指摘。
但是,公众的疑问并没有因此消除。6年中,在人们心里积累下太多的不解与疑惑,既然上述差异性证据都来自王书金供述与聂案的原始案卷,为何二审与一审之间还要经历这么长时间?其间的调查过程如何?聂树斌案核查的进展又到了哪一步?对此,司法机关还应给出足够充分细致的解释,以服众。
值得反思的是,一起案件,为何会陷入这般不被信任的境地?司法结果之所以备受质疑,很大程度是输在了时间上。因为长时期的信息屏蔽,公众宁可选择相信王书金就是聂树斌案的真凶。如果不能及时回应民众的知情诉求,不与民意进行良好沟通,调查进程完全不向外界披露,最后给出的结论即便是客观公正的,也很容易被人选择性地不信任。
这种信任危机同样隐含在聂树斌案中。在理智上,我们不能用王案的结论推定聂案的结果,二者毕竟是两起案件。但到目前为止,“谁是真凶”这个长期悬搁在民众心中的疑问,一直未得到官方基于事实调查的有效回应。舆论所有的关注与期待,其实都是在王案尘埃落定之时,聂案也能有一个合乎逻辑的解释。遗憾的是,即便当地司法部门早已表示要“尽快公布调查结果”,可17年前的聂树斌案还在“继续核查”中,连是否重审都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至少,没有公开的信息表明这一点。如今,王案的结论已出,聂案的核查是否可以加快进行?
漫长的8年过去了,真相依然“在路上”。这种等待真相的煎熬,会让最终的司法结果为取得公信付出更大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