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原本是西方人赋予的名字,用来形容“太阳升起的地方”和“和平之海”。在亚洲人的内心之中却没有“亚细亚”的想象,更无“太平洋”的畅想。亚洲人不像欧洲人那样,尽管讲着不同的语言,却拥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有着古希腊神话的共同想象。而这一切,恰恰构成了欧洲一体化运动最深层的精神动力。
相比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强劲势头,亚洲区域一体化却几经周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区域一体化的种种设想接踵而至,人们对于区域合作的热情虽持续不减,进展却并不令人满意。
不过,在如此众多的区域合作框架中,APEC(亚太经合组织)脱颖而出,成为亚太地区互利共赢合作的典范,它坚持区域一体化的方向,从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与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入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APEC模式”。迄今为止,亚太经济体以其占世界近40%的人口、57%的全球经济总量和46%的世界贸易额,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引擎,国际社会普遍将其视为可能是拉动世界经济复苏的“日出之地”。
19年前,亚太地区各国领导人提出了以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为主要内涵的“茂物目标”,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航标和灯塔。尽管此后并不顺利,但每年一度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一直引领着地区合作发展的方向,等待着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当今天人们再度聚焦茂物的时候,为亚太经济体重新注入活力的时机已经到来。
不过,面对机遇和挑战,继续延续APEC以往的合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以往的APEC合作是一种粗放式的合作,是在不触动既有体制机制的前提下,更多依靠相关国家自身战略调整的努力,为地区合作创造条件。可以说,APEC不过是一个松散的区域合作论坛,而非一个资源充足、缔造优势的地区组织。因此,APEC要想重新获得强劲的生命力,必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致力于打造APEC合作的升级版,特别是在构建多边贸易体系、推动自贸区改革、深化地区互联互通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地区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提振亚太各国经济体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信心,使之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创新驱动的孵化器,和平发展的示范区。
作为一个庞大的地区经济体,中国应该在推动亚太经济体建设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中国是亚太地区天然的地缘政治经济大国,太平洋上空的任何一丝风吹云动都牵动着中国民众的心,发生在身边的所有争端,都难以置身事外。中国需选择直面挑战,在合作理念上更加开放包容,在外交姿态上更加自信从容,在应对挑战上更加进取担当,承担起积极有为的国际责任,不仅自己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更要推动地区各国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夯实亚太经济体和平发展的坚实基础,共同建设亚太地区的美好未来。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习近平主席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国事访问,与出席亚太经济合作论坛峰会等一系列外交行动,很可能是中国亚洲战略调整的一个里程碑,将对中国与亚太经济体的关系产生历史性的深远影响。▲(作者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