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大手笔建设爱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公平惠泽弱势群体
澄迈县共有中小学校278所,在校生65046人;
2012年有幼儿园129所,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59个,全县在园(班)幼儿18583人,学前3年入园率85.8%;
2009-2013年,全县校安工程投入1.8亿多元,共建设57个校安项目;
2012年投入1.7亿元,征地100亩,动工扩建澄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2010年至2012年投入3.05亿元建设思源实验学校、爱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思源高级中学;
2013年普通高考一本上线201人,比去年增加19人,二本上线487人,比去年增加101人。
澄迈县爱心学校五年级的王海连,今年15岁,是桥头镇铁帝村人。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父亲长期生病,丧失劳动能力,几年前也过世了。她和姐姐相依为命,吃低保。因为家庭贫困,她9岁才读书。9月26日,她对记者说:“在家时,我住旧瓦房,吃自己种的青菜,平常没有肉吃。”去年9月她进入爱心学校,住进明亮、有厕所的宿舍楼,在现代化的教室上课,享受全免费教育,每月还有600元的生活及交通补助,吃住不花一分钱。“中午饭我吃白菜、鸡肉、火腿肠和肉丸,以前在家时没吃过火腿肠和肉丸,我很喜欢,学校天天有肉吃。”
像王海连这样的孤儿、没有抚养能力的单亲家庭子女、双亲在世但均没有抚养能力家庭的子女,共有276人在爱心学校读书。这是澄迈县教育公平惠泽弱势群体后出现的新气象。
县委书记杨思涛今天对记者说:“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县委、县政府顺应群众期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始终把教育摆在所有民生工程的首位。近几年投资达8亿元建设学校,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
9月27日傍晚,记者在爱心学校看到,放学后的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打球,有的在奔跑,校园充满欢乐。永发镇后坡村12岁的孤儿曾蕊和弟弟,分别在爱心学校读五年级和三年级,她对记者说:“学校比家里好,我和弟弟在学校都很快乐。”
2012年9月建成招生的澄迈县爱心学校占地面积43亩,投资3358万元,新建教室等1.37万平方米,是一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在校生276人。
学校有多媒体教室、理化实验室、学生电脑室、多功能活动室、学生餐厅、标准运动场等,还有2栋学生住宿楼。校长黄睿说:“我们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孩子入校一年来,最大的变化是消除了自卑,变得开朗自信、文明有礼了。”
先天聋哑人王欣是金江镇夏富村人,因为村附近的学校都没有教聋哑人的教师,她一直没机会上学。直到2012年9月,澄迈县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招生,她才有机会入学读一年级,那时已经11岁了。9月27日,她在手语翻译教师薛婷的陪伴下,用含糊的声音对记者说:“我喜欢学校,喜欢上学。”并把这句话写出来。薛婷告诉记者,王欣今天刚学会写“喜欢”两个字,她去年刚进校时,嘴巴发不出任何声音,不识字。
澄迈特殊教育学校是专门招收听力、智力障碍少儿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投资2300万元,校园占地35亩,学生宿舍楼3300平方米,教学楼6400平方米,有语训室、律动室、康复训练室、劳技室等专业教室,开设听障教学班2个、培智教学班3个,住校生49人。学生在校吃住等一律免费。校长朱达汝说:“孩子们在学校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学到了知识,长大后就能够融入社会。”
澄迈县在全省第一个投资建设孤儿等专门学校,照顾弱势群体儿童上学。分管教育的副县长王胜说:“促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之一。澄迈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建设专门的学校,让全县孤儿、听力障碍和智力障碍少儿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向实现教育公平迈出坚实步伐。”
贫困生获各项减免照顾
加乐中心学校五年级(2)班的王佳佳,2年前和弟弟一起住校。几年前她父亲过世,母亲在外面打零工,姐弟俩吃低保。她没住校前,家里隔半个月才吃一次猪肉,旧瓦房没有厕所,要到隔壁叔叔家上厕所。“学校的饭菜比家里的好多了,每天都能吃到肉。”除了免学杂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之外,比起班上的走读学生,她每学年多领贫困生生活补助1000元、免住宿费80元。“奶奶说,很感谢政府。”王佳佳说。
加乐中心学校投资1500万元,是教育扶贫移民工程,总面积达8876平方米,2010年投入使用。校长王广任说:“像王佳佳姐弟这样的偏远山村贫困生,能够住校就读,享受比村里的小学更好的教育。”加乐镇先后撤并岭下小学、九九小学等8所小学的三至六年级,学生转移到加乐中心学校就读。近4年一共接纳856名教育扶贫移民学生。加乐中心学校落实好“三免四补”政策,现有在校生1876人,全年“三免四补”经费达166万余元。
澄迈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三免四补”政策。2009年开始,对全县小学到高中的在校生,每个学生每学年免学杂费500元、作业本费20元、课本费及教辅用书费120元,补助贫困寄宿制学生生活费,补助职中学生助学金,补助孤儿、残疾聋哑等特殊学生生活费等。最近5年,全县免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和职中学杂费共1.95亿元,免课本费4317万元,免住宿费1094万元,发放贫困住校生生活补助2251万元,补作业本费340万元。
县教科局常务副局长曾德英说:“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三免四补’政策,是澄迈教育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彻底解决了困难家庭孩子读书难的问题。”
偏僻乡镇幼儿入园不再难
澄迈县文儒镇是县里较偏僻的乡镇之一。去年9月,镇里第一所公办幼儿园竣工招生。中班李欣的家长李叶升对记者说,镇里原来只有一所私人幼儿园,只有几十个学生,教得不好,他只得把大儿子送到加乐镇的幼儿园,每天跑10公里路接送。“现在新幼儿园就在家门口,我对幼儿园环境、教学质量都很满意。女儿入园后变得更有礼貌,会画画认字了。”
文儒中心幼儿园在原文儒中心学校原址改建,占地8亩,投资700万元,建设面积3180.8平方米,幼儿园环境优美。园长岑瑞芳说:“在校幼儿282人,我们让乡村的孩子也有黄金起点。”
县教科局副局长吴家谟说:“我们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全县乡镇(农场)公办幼儿园全覆盖,让偏僻山区乡村的幼儿也能享受教育公平,破解幼儿上学难题。”
澄迈县2011年投资4020万元,建成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6所,提供2160个学位。2012年投资6960万元,建成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10所,今年9月招生,提供3600个学位。今年计划投资6734万元,建设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9所,提供3240个学位。到2014年,将完成全县25所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任务。(本报金江9月29日电)
感恩的红土地
——记福山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走进坐落在福山镇红土地上的福山中学,印象最深的是教学楼前的草地,全校1179名学生在这里尽情挥洒着青春。4年前,这里还杂草丛生,下雨遍地泥泞,晴日满天尘土。9月27日,校长陈家誉对记者说:“2009年,政府投资近千万元建设4层新教学楼,整治了校园环境。但校园变了,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没改。”部分学生逃课去网吧、乱扔垃圾、穿拖鞋上学、打架闹事等。“学会感恩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坚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改变学生的陋习,培养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有德有用之才。”
学生每天在校园都感受到浓郁的感恩氛围。记者在教学楼前的草地看到3棵大榕树,分别由校友王秋刚、许剑波及1979年毕业的全体学生为感恩母校捐赠的,每棵大榕树价值1万多元。“师魂”石雕像是1972年毕业的校友捐赠的,孔子石雕像是1988年毕业的校友捐赠的,30多条大理石椅是各届毕业的校友捐赠的……
校园里有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枇杷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树蕴含着一段感恩故事。陈华
等一批知识分子,1960年代初下放到学校当老师,得到师生的爱戴。1965年陈华
等人回城时,为感谢学校师生,栽种枇杷树留念。去年12月,学校举行感恩教育活动,把枇杷树改名“感恩树”。
学校语文组长期举行“每周诗歌每日成语”感恩学习活动,老师精选著名的感恩经典诗歌、名段,从星期一至星期四,早操完后由语文老师带读,全校学生集体朗读。星期五集体背诵。今年3月13日,学校举行“感恩与爱同行”大型活动,全校师生及家长2000余人参加,教育学生感激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社会。
九年级(1)班的副班长蔡文浪对记者说:“我以前完全不懂什么是感恩,不知道感恩父母,但现在慢慢懂了。”她现在每周末一回到家,就抢着做家务,帮父母亲到田里拔草、浇菜,跟只读到小学二年级的母亲、父亲,聊聊学校的趣事。“父母亲早上5点钟起床,累得晚上8点钟倒床就睡,我很心疼。我要学好本领,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辜负父母亲的期待,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使学生变得文明有礼,以前的陋习全改了。陈家誉说:“感恩校园文化促进教育质量提高。”福山中学2008年中考综合评价全县乡镇中学排名第十,今年排名第一,创历史最好成绩。
相关链接
古代“澄迈八景”之一:梵音绵绵永庆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