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0月11日消息(记者 李银)有这样一群人,头戴安全帽、防毒面罩,脚踏长雨靴,常年工作在散发着恶臭、蚊蝇乱飞的排水管道里。他们是排水管道清淤者,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保障着居民们的正常生活。然而,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管道清淤工人发生中毒等事故时有发生,海口的情况又如何呢?
带着防毒面罩才能工作 身上的腥臭味已经洗不掉了
早上7点半,文明东路,市排水管道养护所的老符和同事们全副武装,拎着铁锹向需要“清肠”的排水管道走去,一整天的清淤工作从这座城市还未完全苏醒的时候就开始了。
排水管道高约70厘米,宽约80厘米,工人们在管道里每走一步,都要弓着身子,膝盖以下全是污水和淤泥。14名工人半蹲在污泥中,每两人一组,一人拉着尼龙袋口,另一个人用铁锹从污水中捞淤泥装袋。工人们将装满淤泥的袋子集中在出井口,最后再将淤泥袋吊上路面拉走。工人们不仅清理管道里的淤泥,还清理出许多生活垃圾。
为了确保工人安全,下井前,技术人员会在同一管道的另一出口架设鼓风机,连续往管道里吹风换气,直到适合工人逗留之后,才让工人下井作业。
阵阵恶臭从淤泥中散发出来,站在井道口都令人难以忍受,更别说下到管道里工作的工人。“由于地下管网雨污未分离,且管径较小,管道内积聚的污物易产生有害气体。一般都要给管内通通风,佩戴防毒面罩才能开始正常施工。”老符说。
中午11时许,老符灰色的裤子从膝盖以下就成了黑色。接过老符手中的铁锹,记者发现木柄已经被磨得油亮光滑。“管道内蚊虫可多了,有时还会碰到老鼠和蛇,小型钳子总不离身。”老符笑称,作为管道清淤工人,他们身上的腥臭味已经洗不掉了,“头发里、手上、身上都是这个味,洗澡也不管用。”
市排水管道养护所清理文明东路段排水管道的负责人冯先生说,文明东路的管道建成已有10多年,每逢雨天,路面上的泥土、残渣等便随着雨水流进排水管道,日积月累形成淤泥,淤泥会影响下水管道正常排泄功能,导致污水常常溢流,雨天路面经常积水,市民苦不堪言。因此,工人们只得不定时地进行清淤,以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
井下作业有严格要求 不正规作业导致事故频发
市安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清淤中毒、命丧下水道事故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下井作业的人大多不是“正规军”,其实井下作业是需要进行相关技术和安全培训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安监局也专门组织人员成立了专业清淤队,只要单位有需要可与市安监局联系。
资产工程师林师傅认为,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措施管理不到位,造成工人违章作业,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按规定,清理下水道作业时,必须用鼓风机向下水道鼓风至少半小时以上,检测下水道的有毒气体达到安全标准后,施工人员才能进入下水道作业,而且必须采取佩戴防毒面罩等安全措施。
林师傅说,多个案例的发生,充分暴露出一些单位防范中毒的意识还很差,制度不落实。一是对于作业场所是否会产生有毒气体不进行事前认真分析;二是作业人员防范气体中毒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差,专业培训跟不上;三是事故应急救援防范意识差,盲目施救,从而造成事故发生;四是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严重,工程只签一纸合同,没有安全协议,也没有安全施工方案;五是高层楼宇物业污水池养护、维护盲目作业,造成事故。
井下清淤应先净化空气 前9月海口清淤5620立方米
市排水管道养护所副所长黎军说,全市有287条道路1085公里下水道、5.86万座窨井及龙昆沟、大同沟等15条明沟等排水设施管养任务。2010年全年,该所共清理市政下水道淤泥3664立方米;2011年全年共清理市政下水道淤泥9001立方米;2012年全年共清理市政下水道淤泥6729立方米;2013年1月至9月底,共清理市政下水道淤泥5620立方米。
下井进行沟内作业时,工人需要对污水管道进行有毒有害气体监测,确保下井工人安全。维护作业人员进入排水管道内部检查、维护作业时,必须符合管径不得小于0.8m、管内流速不得大于0.5m/s、水深不得大于0.5m、充满度不得大于50%等要求。
井下清淤、沟内检查等作业前,应先鼓风净化沟内空气、检测沟内气体、确认沟内空气符合安全标准,并佩戴防毒等安全防护用具后方可下沟作业。作业过程中,须设专人监护和有协助救生措施,以防万一。
相关链接:
倪强调研市园林环卫工作时指出城市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