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风防范意识不足、海上避风条件差易造成渔民在自然灾害中遇险。而我国海上救助工作亦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完善多渠道海上救助体系的同时,宜适当将搜救指挥前线和主要救助力量向南海前移
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今年第21号强台风“蝴蝶”从南海一路向北,来势汹汹。9月29日下午,广东和香港5艘渔船171人在西沙珊瑚岛海域避风,由于台风风力太大,其中广东台山籍两艘渔船沉没,60人落水,47人失去联系,另有台山籍粤台渔62108船上28人情况不明,仅被驻岛官兵救起1人。从9月29日晚开始,一场“南海大救援”紧急展开,截至10月10日,仍有46名渔民下落不明。
一些参与搜救的人员表示,部分渔民对于台风防范意识不足,海上避风条件差造成大量渔民遇险。在搜救工作中也暴露出,我国海上救助工作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在完善多渠道海上救助体系的同时,宜适当将搜救指挥前线和主要救助力量向南海前移。
多部门联动紧急救助
9月29日晚,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接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电报,广东和香港5艘渔船171人在西沙珊瑚岛海域避风,由于风力大,其中广东台山两艘渔船沉没,60人落水。落水渔民被同行渔船和守岛部队救起13人,47人失去联系,另有台山籍粤台渔62108船上28人情况不明。粤台渔61008和香港船舶台沙6198渔船共83人仍受台风威胁,情况危急。
为此,海南省成立搜救应急领导小组,省政府办公厅、省海洋与渔业厅、省海事局、南海救助局等部门全力协调展开搜救工作。29日晚间开始,海南组织协调军地力量,全力搜救遇险渔船和失踪渔民,三沙市发动出事地点附近岛礁居民,连夜沿海岸搜查,尽最大努力做好对遇险渔民的救助工作。
一场“南海大救援”紧张地展开。大飞机高空轰鸣、直升飞机低空盘旋,海军舰船、海警船舶、渔民船只来回穿梭……在浩瀚的西沙海域上,对于仍然下落不明的渔民展开紧急搜救。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搭乘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B-7304救助直升机,在事发海域看到:破碎的小艇和救生衣漂浮在海面。飞机舱里温度近40摄氏度,海面上阳光反射刺眼。搜救人员跪在直升机的舷窗前对海面搜寻,眼看花了,用手揉揉,接着眺望,寻找幸存者。
“每一条船和每一架飞机都有固定的搜救责任区域和路线。”海南海事局副局长张捷说,从10月4日开始,广东、海南等各方救援力量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了搜救范围。其中,飞机的搜救区域扩大到3.8万平方公里;船舶的搜救区域扩大到3.7万平方公里,并重点加强了对无人岛礁的搜寻。与此同时,海陆空全方位开展的“南海大救援”行动还首次开展了水下搜寻,进一步增强了立体式搜救力度。同时发布航行警告,要求过往船舶协助搜救。
海军榆林基地命令驻西沙岛屿的官兵连夜开展陆上搜寻,在海上防台的军舰和值班舰艇加强海上瞭望搜寻。同时,三沙市协调西沙水警区组织舰艇及150人小分队连夜搜救,并组织出事地点附近岛礁的渔民及在琛航岛避风的所有船只帮助搜查救助。
尽管三沙市受到台风“蝴蝶”正面袭击,百余间房屋倒塌,相关部门依然积极组织渔民参与救助与安置。三沙市新闻中心主任郭红彦说,永乐工委仍组织渔民44人在羚羊礁、鸭公岛等岛礁沿岸搜救并组织船只将搁浅船上的本地获救渔民和船上人员接到晋卿岛上。
海上救助存在诸多“短板”
三沙市参与救助的工作人员王俊皓告诉记者,从搜救的过程来看,此次台风造成的各方面损失严重。在西沙的琛航岛避风的20艘渔船搁浅,5艘渔船被风浪打沉,港口码头也造成了破损。
多位参与救援的工作人员反映,这次事故暴露出在南海海上救助的多个“短板”,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是,南海海上紧急避风条件差,避风港口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三沙市驻岛部队介绍,出事的广东渔船原本已接收到台风预警报告,停留在珊瑚岛附近泻湖内避风。但渔民对“蝴蝶”的威力估计不足,在“蝴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后,没有及时上岸避风,导致停泊在泻湖内的渔船被台风刮沉掀覆。
琼海市渔政管理站站长符拉帅说,目前三沙缺少避风良港,很多渔船在作业时只能到最近的泻湖里避风,唯一一个避风良港是琛航岛的港口。很多岛礁没有可供停泊的锚地,岛上的基础设施配套仍然很滞后。
据记者了解,在三沙海域,可供避风的场所非常缺乏。有经验的渔民在得知海上即将有风浪的消息后,如果不能及时返回母港,只能找最近的岛礁或者泻湖抛锚避风。琼海潭门渔民王书文说:“老渔民对于在哪避风相对有经验,但是谁也不敢保证那里就百分之百安全。”
二是,对于一些渔民来讲,安全生产意识薄弱的问题急需引起重视。据琼海市潭门镇渔民协会介绍,一艘渔船一个航次回港之后,要做全船检查、维修等工作,再次出海前,除了要买齐补给之外,一些作业设备如潜水衣、氧气瓶等都要确保能够使用。最重要的是买齐保险。
琼海市潭门镇镇委委员戴于岛说,出海前会要求船老大强制给船工购买保险,但是也存在一小部分渔民还对强制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的规定置若罔闻,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侥幸心理。而且在潭门镇有一大批从湖南道县迁移过来从事捕鱼行业的渔民,大多在本地船主的渔船上打工,风险意识不强。
三是,受强台风“蝴蝶”影响,西沙海域海况恶劣,对各项救援困难准备不充分。从30日早上8点到10点的海洋监测情况看,检测到的最大海浪波高为4米,8点到10点监测到的有效波高分别为3.7米、3.5米、3.4米,抗风等级不够的船只不能出海,海上浪大不利于救助船靠近,容易在救援时发生危险。
琼海市潭门镇渔民柯维秀说,在南沙作业最危险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有台风还可以提前准备,时间充足就可以把船开到一些岛礁周围或者泻湖里抛锚避风,但是也不安全。如果海上突然来了一阵大风,那就没办法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听天由命。“我们渔民最盼望的就是海上多些避风港!”
四是,部分地方政府搜救力量薄弱,应急机制有待加强。海南省海南海洋与渔业监察总队执法指挥处处长朱金旺介绍,总队30日10时接到救援的命令后,准备出动最大的执法船“中国海监2168船”从洋浦港赶往事发海域。但是这艘船抗风等级只有8级,海上阵风超过10级,根本无法出海,会耽误搜救时间。“现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部队、交通运输部、农业部的救助船,地方政府在搜救力量上还很薄弱,应急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朱金旺说。
完善多渠道海上救助体系迫在眉睫
多位参与救助的干部表示,海上发生事故后救助效率不高,这与我国的海上救助体系还不够健全有关。据本刊记者了解,目前参与南海海上常规救助的力量有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的相关船只、渔政海监等部门的公务船和执法船以及军队的军舰,空中救援力量需根据情况紧急调配。
多位受访渔政干部建议,尽快完善海上救助体系,加强信息通报机制,尽快在南海建设避风、补给、救助等民用港口的基础设施。
第一,完善海上救助的应急反应机制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快地方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在西沙晋卿岛的渔业补给和救助基地需加快建设,海上民用避风港口也应该尽快规划建设。
第二,加强海上作业渔民信息通报。符拉帅说,根据海洋天气预报,地方渔政部门一般会提前2到3天将信息通过北斗系统发送给渔民,提醒他们紧急避风。而这次广东渔船出事,从经验判断是忽视了台风的威力,或者是没有接到相关预警。从海南渔民没有重大伤亡的情况就能看出信息通报的重要性。
第三,搜救指挥前线和主要救助力量应该向南海前移。多位受访渔政干部表示,海南处于南海前线,但是国家级海上搜救指挥部和救助力量都不属于海南,造成海南在搜救工作中的被动,建议应该把指挥前移、救助力量前移,对突发事件在能够迅速反应的同时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海上搜救。
此外,受访干部还建议,渔民安全作业意识薄弱的现状不容忽视。渔业部门还要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强化渔民和船员培训,提高其安全作业的意识。
据记者了解,目前海上渔船作业存在的一些新情况,即作业人员已经不光是传统意义上的渔民,还包括了来自内陆的渔工群体,他们对大海不是很熟悉,遇险时的判断和处置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群体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尤其刻不容缓。
西沙群岛海拔都比较低,最高只有5米左右,缺乏遮挡物,避风条件差。潭门镇的一些渔民建议,国家渔业部门应加大对西沙避风设施的建设力度,在中沙、西沙海域建设大型避风设施,例如在永乐群岛的晋卿岛礁盘再建一个具备渔船避风条件的大型渔港。
多位驻守三沙市永兴岛的边防官兵表示,南海台风大都经过西沙群岛海域,在台风来临之前,海事、边防、渔政部门及三沙市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动员大船渔民及大型货船提前返回海南岛避风,尽量不要在西沙群岛避风。
10月10日,本刊记者从海南省相关部门获悉,经有关部门研判会商,根据遇险人员海上生存规律和科学搜救原则,西沙遇险渔民搜救工作,从10日起由大规模搜救行动转为常态化日常巡航搜救。组织驻地各搜救力量以空中搜寻为主,对重点水域、无人岛礁继续搜救,同时督促协调过往船只协助搜寻。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