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伊核问题再次引发世界各国广泛关注。
10月15日至l6日,伊核问题“6+1”会谈在日内瓦举行。由于此次会谈是鲁哈尼上台后的首次核会谈,而鲁哈尼此前持续向西方发动“魅力攻势”,释放缓和信号。西方各国将信将疑,普遍将此轮核会谈视为测试伊朗诚意的“试金石”。从最终结果看,尽管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双方进行了“深入和具有前瞻性”的谈判,并首次发表了共同声明,还定于ll月在日内瓦再次谈判。
众所周知,伊核问题本质是美伊关系问题。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解决伊核问题,前提就是美伊关系出现缓解。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美伊关系已出现松动迹象。
首先是双方利益互需有所增大。从伊朗方面看,亟需借缓和美伊关系来缓解制裁压力。近几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接连对伊实施严厉制裁,尤其2011年以来,西方制裁触及石油和金融两大命脉,伊朗经济由此深受牵连。鲁哈尼承诺优先解决经济困境、缓和与西方关系,并借此高票当选。鲁哈尼当选后,频频对美释放缓和意愿,伊朗外汇市场里亚尔对美元汇率应声走强,升值近20%,而此前内贾德每次在国际场合强硬发声后,里亚尔必定要走弱。
美国同样有求于伊朗。经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持续消耗,加上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冲击,美国软硬国力严重受损,处于冷战后最虚弱的历史时期。奥巴马上台后,主要精力集中在经济民生,战略重点转向亚太,中东战略收缩态势明显。在战略收缩态势下,美国要想保住中东既得利益,离不开地区国家的支持和配合。伊朗地区影响力和辐射力不可小觑,美伊在阿富汗、伊拉克、打击恐怖主义、能源运输安全、反毒品等领域均有共同利益。美国要维护在中东诸多利益,除了遏制伊朗外,也需要与伊朗接触乃至部分合作。
其次,两国领导人执政风格日渐“合拍”。2013年6月鲁哈尼高票胜选后,伊朗力量天平向改革派方向倾斜。与内贾德“粗线条”的执政风格不同,鲁哈尼温和保守,主张政治与社会改革,同国际社会和解,与西方达成核交易。外交部长扎里夫更是“美国通”,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美国政坛精英颇为熟络,主张与美国建立正常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鲁哈尼的缓和政策也得到保守派阵营认可。伊朗强硬派认识到,内贾德时期的“抵抗政策”效果不佳,一味对抗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因此也将缓和政策视为实现大国梦的新尝试。
美国方面看,与当年小布什政府简单鲁莽的外交政策迥然不同,奥巴马总统强调“巧实力”,致力于改善与伊斯兰世界关系、降低反恐调门、从伊拉克和阿富汗撤军等,这种执政风格决定了奥巴马从内心不愿与伊朗对抗升级乃至战争相向。尤其赢得第二任期后,奥巴马很想在中东有所建树,留下正面外交遗产。在巴以问题迟迟难以突破的情况下,在伊核问题寻求突破便成为新的政策选项。
正是在美伊相互靠近的政治大背景下,伊核谈判才可能出现所谓的“外交窗口期”。然而,由于美伊关系存在若干难以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因此美伊关系缓和本身将是有限而脆弱的,由此决定了伊核谈判所能取得的最终结果,也将是十分有限的。
(田文林,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