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社会新闻>

抛家弃子散尽家财 上海一男子独呆西南边陲助学11年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3-10-21 13:48

  张志勇和受助人在医院门口合影。

  张志勇在云南当地为运送茶叶的马匹打针治病。

  张志勇在勐海县勐混镇曼扫小学为贫困孩子捐资助学。

  2002年,怀着对神秘西双版纳的憧憬,退役老兵张志勇开始了一次南国之旅,不料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目前,张志勇散尽积蓄生活艰难,被妻儿和朋友说成是“怪人”,可在云南山区,他又被称为“上海好人”,因为他在十年间资助了87名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孩子。

  抛家弃子,一连几年一人呆在西南边陲,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倾尽全力资助山区贫困师生,这种“独行侠式”的慈善方式让张志勇备受争议。有人说他是“傻子”,自己都养不活还要做慈善;有人说他是“活雷锋”,在他身上仍能看到上世纪50、60年代那些好人的影子。他说十一年行善让自己内心富足,只是很遗憾没有对自己家庭尽到责任。“如果人生能再来一次,我依然会走慈善这条道路,但会用另外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行善。”张志勇说,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自己为何选择了这样一条人生道路,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见不得别人受苦,这么多年来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

  我有一个梦想,在勐海开一家孤儿院,再开一家养老院,把上海的老人接到云南养老,缓解上海的养老压力,再用赚到的钱收留当地无家可归的孩子们。——张志勇

十多年前他有车开公司,生活富足

云南游散尽旅费,回沪后卖车助学

  初见张志勇,是在他徐汇区漕溪路上的小店里,眼前这个中年人戴着眼镜,中等身材,穿着简朴,说话轻声细语。这家小店如今是他生活的全部来源,卖的是普洱茶和其他云南特产,客户都是熟人介绍来的,收入并不稳定,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张志勇说,十多年前,他的生活比现在好得多。

  从海军退役回沪后,他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因为表现良好多次被评为先进,在单位入党。2001年,他想换个工作环境于是辞职经商,和亲戚合开了一家公司。此时,张志勇已经拥有一辆沪牌私家车,在刚刚开始普及手机的年代,这算比较富足的标志。而之后的转变,则要从一部电视剧说起。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曲,正是这部电视剧,唤起张志勇前往云南西双版纳看看的想法。2002年,44岁的张志勇带着两万元现金踏上旅途,坐飞机抵达昆明后,他想去《孽债》中知青下乡的山区看看,当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看看,拍些贫困地区生活的照片,回去教育孩子要珍惜城市富足的生活。

  在驶往西双版纳的长途车上,张志勇看到一个老奶奶背着个孩子,孩子穿得破破烂烂一路哭,张志勇问老人怎么回事,老人说是饿的,于是张志勇拿出一些点心给孩子吃,看到孩子的小脚丫冻得通红,就送给他们一些衣物。张志勇的善举让老人千恩万谢,也引起其他乘客的注意,纷纷和他攀谈了起来。

  车上的乘客多是西双版纳本地人,开始还以为张志勇是外国人,得知他来自上海后,大家热情了不少,纷纷要当他的向导,司机甚至说要免费送他去目的地。后来他才知道,西双版纳曾来过许多上海知青,其中有不少人最后选择留下来,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而上海生产的商品也是畅销货,因此上海人在当地的口碑还不错。

  张志勇说,自己想去偏远山区学校看看。碰巧在乘客中,正好有一位来自勐海县的小学老师,建议他去勐海县贫困山区的学校看看。于是勐海县成了张志勇的目的地,他当时没有想到,此行之后,他和勐海结下难解之缘。

  “知道山区很穷,但没有想到那么穷,到了那里的第一感觉是震惊,然后就觉得非常揪心。”张志勇告诉记者,他来到的第一个学校是勐海县勐遮小学,那里的孩子大多是傣族和哈尼族,来自非常贫困的山区家庭。

  当时张志勇在学校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蓬头垢面、面黄肌瘦,身上穿着不合身的旧衣服,一年四季的衣物从短袖到棉背心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吃的伙食也很简单,有时连下饭的菜也没有。女孩子盖的棉被上都是破洞,一问才知因为用不起卫生巾,生理周期时只能用被子的棉絮来代替; 上课的教室是间昏暗的破屋子,似乎风一吹就会倒下。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教室中孩子朗朗的读书声依然响亮,艰难的现实与孩子们的天真的笑容形成强烈反差,深深刺痛了张志勇的内心。

  老师告诉他,学校里最困难的孩子是一位盲人奶奶家的两个孩子,孩子的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失去联系,双目失明的奶奶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张志勇当即给了孩子几百元,这是他云南之行的第一笔捐助,而老师告诉他,几百元相当于这个家庭一年的收入。

  离开勐遮小学,张志勇的心情低落到了极点,闭上眼睛全是孩子脏兮兮的小脸和天真无邪的眼神,于是他决定要为孩子们多做些事情。在之后的两个多月里,他走遍了当地十多所山区学校。每到一处,先是问有没有特别困难的学生,然后一人给几百元现金,或是直接送物资,包括衣服、棉被和文具。

  “上海来了一个好心人,给孩子捐了许多东西。”这一消息很快在勐海县山区学校的校长间传开了。张志勇带来的2万元旅费很快就散尽了,无奈他只能回沪。回到上海后,他做了一件令家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把才买了两年的私家车给卖了。

  卖车后的张志勇带着3万元钱再赴西双版纳,过了两个月,他回到上海,把车牌也卖了,同样卖了3万元。带着这笔钱,他在之后的两年里几乎都是在云南度过的,和亲戚合作的生意,也到此为止了。

资助87位贫困生,人人以为他是富商

摆地摊租破房,他的生活“囊中羞涩”

  直到现在,张志勇的家人还难以理解,他究竟把那些钱用在了哪里?那几年又是这么过的?

  “那时候我全心全意把心思都放在助学上,我儿子念大学了,在学校住宿,我觉得可以多花些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张志勇拿着卖车卖牌得来的钱在勐海县各个山区学校间游历,有时帮学校买些生活物品,有时直接给现金,帮助困难家庭的学生支付学费和生活费。6万元钱用完了,又想办法去借去凑,靠着他人资助和自己积蓄,至今有87位贫困学生接受过他的资助。

  在当地人眼中,张志勇仿佛是从天而降的慈善家,不计回报无私付出,开始他们还以为他是个富商或是慈善机构工作人员,后来才知道他也只是个并不富裕的普通人。时任曼扫小学校长的黄永德告诉记者,仅他所在的学校,张志勇就资助过20多名困难学生,除了学生,老师遇到困难他也会出手相助。曼扫小学有一位老师骑摩托车摔瞎了眼,在张志勇的联系下,一家医院为老师免费安装了义眼。

  久而久之,张志勇在当地有了很好的口碑,有时政府部门会找他做中间人协调一些棘手的事件,他劝回过为寻找媳妇上访多年的外地青年;甚至协助警方解救过3名被拐孩子;当地百姓邻里间有矛盾,有时也会找他调解,因为张志勇人缘好,大家都对这位“上海老娘舅”信任有加。

  “很多人问我,不图利、不求名,为什么留在那边这么久,我也说不清楚,但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因为一种感觉吧。”张志勇说,开始只是因为同情,后来是因为感情,再后来则可能是因为存在感和归属感。“山里人的思维很单纯,你对我好,我会非常信任你,要成倍报答你,可能我的性格更适合这样简单的人际关系。”

  从2002年到2009年,张志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勐海度过,生活越发艰难,行善资助耗尽了他所有的积蓄,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原勐海县教育局局长叶东海告诉记者,他眼中的张志勇,善良、热心且非常节俭。当地的消费水平相比上海并不高,但从来没见过他奢侈铺张,住宿和饮食都非常简单,租非常便宜的房子,几乎顿顿自己下厨。开始觉得大概是他习惯于节俭,后来才发现的确是囊中羞涩,甚至还见过他在街边摆地摊。“我不只一次对他说,让他为自己考虑一下,为别人做了这么多事情,结果自己生活这么艰难,这也不是回事。”

不少云南孩子管他叫“干爹”,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妻子说他是熟悉的陌生人,儿子很难理解“超级爹”

  在朋友的劝说下,张志勇也觉得应该回家了,由于常年游历在外,他对家乡上海反而产生了一种疏离感,这种感觉在他回到上海后越发明显,城市的生活节奏、思维方式太快了,他已经跟不上了。

  “他刚回来那会儿,思维已经和城市严重脱节,言行举止都像是几十年前的人。”张志勇的战友陆国强告诉记者,他曾和张志勇在一艘军舰上服役,有着多年交情,可几年不见,战友中就数他发展得最差,甚至还不如刚复员那会,居然连份工作都没有。战友们都说张志勇是“活化石”,在他身上还能看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气质,不求名利、不计得失、舍己为人。

  2009年开始,张志勇的生活重心回到上海,此时的他没有工作,积蓄耗尽,生活艰难。在云南朋友和战友们的帮助下,张志勇在漕溪路一家连锁酒店边租了一间小屋子,开了家云南特产专卖店,云南的朋友没有收一分钱货款,让他赚了钱再说。因为没有门面,这家小店只能做熟人生意,战友们有时会去买些特产,有时也给他介绍一些生意,尽管如此,生意也并不是很好,大部分时候只能勉强维持。

  张志勇说,他自认不是做生意的料,心思也不在做生意上,赚了一些钱,又忍不住到西双版纳去行善,钱很快就被用光。即便不去云南,也会有云南的朋友来上海看病,招待接济又会用掉很多钱。今年开始,张志勇前所未有的感觉钱不够用,因为儿子准备结婚了。

  在勐海,对于受过张志勇帮助的人们而言,这位“上海朋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不少孩子都管张志勇叫“干爹”。而在他上海家中,家人对张志勇的评价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将近11年的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助学行善,最极端的时候一年在家也住不了几天,直到这几年才开始逐渐恢复正常,家里人曾经强烈反对,但最后没有效果,也只能默许。

  张志勇的妻子俞女士告诉记者,最近最发愁的是孩子的婚事。“孩子要结婚,婚房就是最大问题,家里的积蓄这几年基本都捐掉了,现在买房子是肯定没有能力,想来想去只有我们把房子让出来。”俞女士说,他们打算到外面租房子,把房子让给儿子先当婚房过渡,等过两年居住条件改善了再搬回来。

  说起丈夫,俞女士摇摇头苦笑着说:“换上其他人早和他离婚了。做好事我可以理解,也觉得山区的那些孩子需要帮助,可哪有做好事一去几年都不回来的?我们家也不是非常富裕的家庭,就算倾家荡产又能捐多少?”

  张志勇的儿子小张同样难以理解父亲的选择。“我也曾经心平气和地与他交流过,为什么要去云南这么久,还把家里的积蓄都捐光了,试图想要理解他,但很难做到。”小张说,他觉得和父亲很难沟通,特别是最近在准备婚事,高昂的结婚成本让小张大为头疼,仅靠他自己的收入远远不够。有时他也会埋怨父亲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口,父亲做善事本身没错,而且理论上20岁后他应该在经济上独立,父亲怎么用钱和他没有关系,但毕竟现在在上海,年轻人结婚大多需要家长支持。

  “别人是 ‘拼爹’,我却有一个‘超人爹’,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这种感觉。”小张说,他也希望终有一天自己能真正理解父亲当年的选择,但家庭关系出现的伤痕,只能靠时间来慢慢修复。

反思

行善之路为何越走越窄

  “过去的11年,我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总的来说我不后悔。”张志勇告诉记者,助学行善让他的内心感到充实,他也实实在在的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一些孩子在他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有的考取大学,有的则开始工作。直至今日,张志勇依然会隔几个月去一次勐海,看看他的“干儿子”、“干闺女”们,他总担心他们遇到困难。从内心里,张志勇已经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但张志勇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他的助学之路越走越窄,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儿子的婚事需要存钱,做了一半的慈善又不想半途而废,想要帮助更多的人,自己的经济情况又不允许,张志勇深深感受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11年来,他就像一个“独行侠”一般孤军奋战,凭着一腔热情和一己之力将有限的精力和积蓄,投入无限的行善之路。有时他也会反思,是不是从一开始就错了。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还会走这条路,但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张志勇说,勐海物产丰富,如果一开始就把资源利用起来,把勐海的特产在上海销售,再将资源换取利润后以慈善的形式回馈到当地,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也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之前,张志勇觉得给贫困学生几百元钱、送一些物品就能帮他们渡过难关,但事实上,曾经有孩子拿了他的资助,没有用在学习上,却拿去享乐。现在,他明白物质上的帮助只能解燃眉之急,但真正可以改变孩子们命运战胜贫穷的,还是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张志勇的慈善之路开始转型,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到现在开始借力整合资源,他与多个慈善机构有合作关系,主要工作从以前的直接资助转变为调查情况与现场核实,为贫困学生与慈善组织之间牵线搭桥,除了经济资助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学习可以赖以为生的技能,这是以前他凭借一己之力无法做到的。

  满怀善意的帮助他人,在付出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虽然这个过程并非完美,自己和家人都承受了很大的代价,但这一切完全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他见不得别人受苦。

 

相关链接:

爱心助学 定安县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60名学生
海南圆梦行动筹款2166万元 助学两指标居全国第一
临高总工会开展助学活动 资助197名困难大学生

 

相关链接:
临高总工会开展助学活动 资助197名困难大学生
海南圆梦行动筹款2166万元 助学两指标居全国第一
爱心助学 定安县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60名学生
朱镕基捐2000万设助学基金 首批捐百万资助湖南特困生
国内校园助学贷款渐萎缩 部分学生不按时还款
海口:1656名大学生申请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一群琼海老人的7年助学路
单亲“状元”面临失学 市民慷慨解囊捐资助学
抠门的哥举债助学 帮助10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海南老教师陈起贤患病获慰问 曾捐资40万元助学
[来源:解放牛网-新闻晚报] [作者:李一能] [编辑:李文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