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作2008年以来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08年1月至今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5.1万件,涉案人员共计19.8万人,提起公诉16.7万人。人民法院判决有罪14.8万人,占已审结案件的99.9%。通过办案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77亿元。
□关注
行贿犯罪人数 升60.4%
曹建明介绍,2008至2012年查处的受贿、行贿犯罪人数比前五年分别上升19.5%和60.4%。
◎解读
打击行贿犯罪或成重点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认为,行贿犯罪上升比例非常高,但也在预料之中,因为行贿受贿犯罪在职务犯罪中的比例就很高。行贿犯罪呈大规模上升趋势,在现实中,行贿犯罪的形式本身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行贿的高上升比例这次在报告中提出来,未来对于行贿犯罪的打击有可能成为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犯罪的一个重点。
抓获在逃罪犯 6694名
报告称,最高检会同14个部委,完善追逃追赃机制,加大境内外追逃追赃力度,共抓获在逃贪污贿赂犯罪嫌疑人6694名。
◎解读
与其他国家建协作机制
姜明安认为,这些数据是反腐败工作的重大成绩和进展,也彰显中央打击腐败的决心和力量,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特别是追捕在逃贪官6000多人,是对贪污贿赂犯罪的一种震慑。近年来,“裸官”现象越来越为公众所关注,平时是“裸官”,一旦腐败行为败露就潜逃到国外的情况不断出现。未来应该继续加大惩治贪腐的力度,加大追逃力度,努力与有关国家建立追捕贪官的协作机制。
涉农贪污立案 68152件
报告称,2008年至2012年,各地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虚报冒领、截留侵吞、中饱私囊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犯罪案件68152件。
◎解读
涉农贪污受贿须受重视
姜明安认为本次报告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工程建设、商业贿赂属于公众了解较多的领域,此次专门将涉农领域重点突出,说明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引起检察机关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加大对农工作,相关投入也相应增多,一些利用职权,侵吞截留扶贫款、虚报数据冒领相关补贴等违法犯罪行为也显现出来。在今后几年中,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农村将成为城镇化主战场,对这个领域可能出现的贪污贿赂打击工作,也应该更加重视。
查询系统受理 311万余次
曹建明介绍,检察机关着力从源头上预防贪污贿赂犯罪发生,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并实现全国联网,共受理查询311.9万余次。
◎解读
黑名单系有效预防手段
据姜明安介绍,这个系统于去年2月全面升级并实现全国联网,有任何行贿记录者,都将被最高检列入网络“黑名单”。所有社会单位和个人都可以通过到检察院或电话申请查询。本次报告专门提到了这个系统的运行情况,这表明这个系统是预防行贿受贿的一个有效手段。一旦有人或单位行贿,被最高检列入网络“黑名单”,就证明其信用本身存在问题,势必对其相关社会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如招投标、上市等产生限制。行贿与受贿是一个共同体,利用这个系统有效限制行贿犯罪,将对受贿也产生限制。
查处反贪干警 共计214名
报告提到,检察机关自2008年以来共查处214名违纪违法的反贪干警,其中追究刑事责任22人。
◎解读
机关人员更应加强自律
姜明安认为,作为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主体,检察机关的相关人员更应该加强自律。对检察系统内部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情况,是检察系统加强自身建设的好的体现。未来还应当建立相关的制度,使作为监督者的检察机关人员“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易腐”。检察机关自身建设加强了,才能更有力地开展对贪污贿赂犯罪的打击和治理工作。
□存在问题
办案中仍有侵权等问题
报告指出,当前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反贪污贿赂工作还不到位,检察机关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一些检察人员执法理念存在偏差,重实体轻程序、重打击轻保护、重办案轻预防,有的过分依赖言词证据,队伍专业化程度总体偏低,熟悉经济、金融、证券、科技等专业知识的侦查人才不足。
报告还指出,检察机关执法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受利益驱动办案、违法扣押冻结处置涉案财物,在办案中仍存在严重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等问题,少数干警特权思想、霸道作风严重,有的以权谋私、滥用权力。
□今后工作
加强网络舆情研判处置
曹建明提到,当前腐败现象依然多发,滋生腐败的土壤依然存在。
对此他表示,要保持惩治贪污贿赂犯罪高压态势,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老虎”、“苍蝇”一起打,既突出查办大案要案,又注意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完善举报实名答复、举报人保护、举报奖励等工作制度,强化举报线索管理和监督,加强网络举报和涉腐网络舆情研判处置,及时公正有效处理群众举报。
曹建明还提到,要加强反贪污贿赂能力建设,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排除办案阻力和干扰。
□专家观点
反腐制度化愈发规范化
1989年10月25日,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检察机关开展反贪污、贿赂斗争情况的报告》。
直到昨天,时隔24年,最高检再次就反贪污贿赂工作情况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接受京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这是反腐制度化的一个举措,也是制度反腐的一个重要组成,让反腐工作越来越规范化。
竹立家认为,最高检有责任每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反贪专题报告,使其制度化、常态化。
因公布及时故具概括性
对比两份报告不难发现,1989年的报告中提到大量的贪腐案例,而本次报告主要总结查处的案件量、查处官员的具体人数,并未提到具体个案。
对此,最高检监察局原局长叶惠伦认为,2008年到2012年检察机关查处了薄熙来、刘志军、刘铁男等高官及其他级别的官员,基本是查处一个公布一个,公众对于查处了哪些官员基本都知道。因此这次报告提出查处情况的概貌和汇总即可,不会影响报告质量。
竹立家表示,这次专题报告会更深入具体,但报告本身是综述性质的,要求有概括性,且尽量客观。
科技经费监管将建“黑名单”
昨天,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受国务院委托,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作关于国家财政科技资金分配与使用情况的报告。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痛批科研腐败,这份报告的发布也因此备受关注。
报告认为,科研项目管理和评价导向亟须改进,提出运用“公务卡”等手段监管科技经费使用过程,并建立信用“黑名单”制度。
■关注财政
科技支出增幅大
解读 基础研究欠账多“一时难改观”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扬宗认为,当前国家财政科技投入比以前有很大改进,有些研究机构因为经费的增长,吸纳人才、添置装备,基本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王扬宗提到,很多研究人员为养活自己,不得不做一些企业感兴趣但自身并不感兴趣的研究。与之相比,国外的国立研究机构大于90%的科研经费都是国家支出。
王扬宗还指出,基础研究因为效益不能马上出来,尤其需要国家持续稳定的支持和投入,尽管近些年有所改观,但因欠账多,不是几年的投入可改变的。
■主要措施
设仪器联合评议
科技项目经费是管理的重头戏,也是当前科研腐败的“危险地带”。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等四部门组织开展20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联合评议。
解读 经费使用及管理“遵循特殊性”
王扬宗认为,上述措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有一定改进作用,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科研经费的使用本身具有特殊性,比如规定必须有多少资金用于设备等,这就导致一些钱花不出去,一些该花的钱却没法花,不得不变相操作弄虚作假产生违规。
王扬宗称,近年来科研系统的单位跟财政部多次协调,希望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一定的特殊性,明确间接费用占多大比例等,但目前还未改变根本问题。
■存在问题
评价导向不合理
报告提到,在近年审计或专项检查中发现不少虚假报销、挤占挪用、违规转拨等违规违纪行为,项目承担单位责任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处罚措施落实不到位。
在分析原因时,报告提到体制机制问题,尤其提到当前科技评价导向不尽合理,多以发表论文数量和争取科研项目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容易引发过度竞争,助长科研功利主义和短期行为,科研人员疲于应付。
■今后工作
建立黑名单制度
下一步工作打算无疑是整个报告的亮点。
针对备受关注的科技经费大量违规问题,报告提出要完善制度设计,运用“公务卡”等手段加强对科技经费使用的过程监管,并完善科研项目及经费信息公开公示机制,建立健全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使用的信用记录和评级机制,建立黑名单制度。
解读 堵住经费黑洞“须改革体制”
王扬宗介绍,“公务卡”制度其实已经试行几年时间,主要是一个报销方式,谈不上重要改变,因为不触及制度层面,治标不治本。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指出,“公务卡”只是加强科技经费监管的一种手段,要堵住经费“黑洞”,必须改革科研体制,对科研人员实行阳光化的年薪制,切割研究人员薪酬与课题经费的关系。
学术资源配置“须除官本位”
建立“黑名单”制度是此次一个新的提法。但王扬宗指出,一般在比较健全的科研体制中,之前的项目完成不好今后拿经费也难。
王扬宗认为,科研腐败归根结底是“官本位”的科研体制作祟,只有改变这一制度,才能根治腐败现象。
相关链接
高法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通告敦促上缴非法枪爆物品
最高检时隔24年再向全国人大报告反贪贿工作情况
徐进辉任最高检反贪总局局长 主张严惩行贿者
反贪局局长大摆回门宴,这算不算摊上事
四川崇州反贪局长坠楼身亡 官方称其患有抑郁症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