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3日电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刊发题为《经济述评之二:四因素主导四季度物价走势》的文章,文章分析认为,四季度物价将会呈现小幅爬升走势,全年控制在3.5%的预期调控目标之内应该没有悬念。
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了前三季度相关经济数据,其中9月物价涨幅不仅超出此前机构普遍预计的2.9%,而且跃上3%的整数位,达到3.1%,引发人们对于未来物价走势不确定性的猜疑和高度关注。分析认为,在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加之冬季来临,四季度物价将会呈现小幅爬升走势,但明显攀升的可能性较小,全年控制在3.5%的预期调控目标之内应该没有悬念。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如下四个理由:
受季节因素影响食品价格以升为主,但涨幅有限
刚刚公布的9月物价指数之所以超出人们的预期,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导致的。而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是主要推手,相比之下,虽然粮、肉、蛋、鱼价格均有所上涨,但涨幅较小,总体价格依然平稳。而鲜菜鲜果价格之所以每每波动较大,有其自身特殊性。一是不易储存,腐烂损失比例相对较高,致使经营成本较高推高了单价;二是9月正值中秋、国庆双节,鲜菜鲜果消费刚性增长,供求关系导致价格上涨;三是由于不易贮存,国家层面的调控手段有限;四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异地果蔬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长途运输而来的果蔬成本必然是较高的。
在接下来的四季度,天气转凉并进入冬季,鲜菜鲜果的种植、储存和运输成本都会上升,价格上涨是必然也是规律,这些因素无疑会推动CPI走高,但由此拉动的物价涨幅将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粮食、猪肉这两大类食品价格预计将会保持稳定,因此物价总水平不会产生大幅波动。据国家统计局披露,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03万吨,同比增长1.3%,其中猪肉产量3831万吨,增长2.1%。生猪存栏47541万头,同比增长1.5%;生猪出栏50259万头,增长1.9%。同时,今年粮食又是一个丰收年,库存充足,粮食供应没有问题,粮价将保持稳定,也会对其他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粮、肉这两大主要大宗食品供应无忧的情况下,有理由相信,居民消费价格即使受季节因素影响有所波动,总体也将保持平稳。
经济弱复苏格局制约工业品价格回升幅度
不仅仅是基于对食品价格走势的判断,从工业品看,价格下降的趋势将会扭转,但回升的势头也将是比较平缓的。这是因为,此番稳增长,不是单纯地追求增速回稳,而是在调结构中稳增长,在转型升级中稳增长,因此不会像2009年那样上演强劲的“V型反转”一幕,而是会不温不火地,扎扎实实地推动经济回升。这从中央不断推出新的改革举措而不是单纯使用大规模投资来驱动经济就可以看出。成功的改革所释放的经济推动力比大规模投资要来得更持久更有后劲,但却不会像大规模投资那样直接拉动工业品价格快速回升。
消费增速持续低迷制约物价上涨
去年底以来,中央严厉整肃公款吃喝及各种公款消费,使得餐饮、娱乐、百货等服务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市场销售增速明显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81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3%),虽比上半年略有加快,但却是近10年来最低增速(历史数据:2004年为13.3%、2005年为14.9%、2006年为15.8%、2007年为18.2%、2008年为22.7%、2009年为15.5%、2010年为18.3%、2011年为17.1%、2012年为14.3%)。
此外,今年以来,由于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景气状况较低,居民收入增长随之明显放缓。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9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6.8%,比上年回落3个百分点左右。收入增长的明显减速也是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遏制公款消费和居民收入减速两相叠加,消费低迷的状况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只有当经济稳步复苏已成定局,企业生产经营持续好转盈利进入上升通道,居民收入也才会有好的预期,消费也才能真正回暖。而在当前消费增速创近10年来最低的背景下,物价水平显然不大可能高企。
人民币升值呈现加速趋势将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是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近期,人民币升值有明显的加速趋势。继10月16日银行间询价市场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跌破6.10重要价位后,18日央行公布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也突破6.14关口,双双创汇改以来新高。这一方面会压低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使得以往在国内通胀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输入性通胀”失去筹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通过增加进口来保证国内紧俏商品的供应,从而平抑部分紧俏商品价格。
周末刚刚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研究了进一步稳增长促改革和稳定社会预期,督促“政策落地”,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鼓励就业创业,而并无着墨于“稳物价”。这说明,高层对未来几个月物价走势的判断是清晰的和“心中有底”的。
综上所述,四季度物价会出现小幅上涨,但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波动,总体仍将会保持平稳走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