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网民列出“中国食品安全白名单”,结果是白纸一张。虽有夸张,却未尝不是现实写照:当“毒食品”在公共生活中“十面埋伏”,当“柴米油盐酱醋茶”竞相蹚“藏污纳垢”的浑水,这凛冽的安全生态,只能让公众绷紧心弦。
这次,登上“曝光台”的,是赣南脐橙。据报道,在北京、上海、福建、辽宁等地,相继发现染色脐橙:在9月底,它们就粉“红”登场,但并非自然成熟,而是经化学品催熟打蜡染色而成,上面有乙烯利、工业蜡和剧毒的苏丹红。
此消息甫出,就引起舆论哗然:赣南脐橙,饮誉良久,是“中华名果”,也是某些人的舌尖最爱。它享誉遐迩,跟其质地口感紧密相关。可而今,“染色脐橙”的出现,却让不少人心生警惕,甚至衍生出安全焦虑。
本是青色,却因被“化妆”,变得红艳欲滴。本该按期采摘,却因被做了手脚,而“提前入市”。“浓妆出嫁”的脐橙,徒有光鲜外表,内在却很劣质。而苏丹红借“橙”还魂,更是其声誉“污点”。
现在,赣州市果业局作出回应:染色是个别不法商贩所为,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赣州方面也正全市排查,并表示一旦发现问题,严肃查处。
商贩犯科,确该严惩。罔顾自然规律,抛却“道德血液”,也漠视公众安全,只为抢占市场、拉长销售期,就对脐橙催熟染色,是商业伦理的泯灭、个体良知的匮乏。基于此,有必要以重典作为“零容忍”基点,以儆效尤。
但问题是,溯责归因,就该止于惩治“个别商贩”吗?要看到,依照赣州方面的规定,脐橙最早的采摘时间是10月15日,可有些地方脐橙早就到货,还是看似“熟透”的,它们流向各地,就没人发觉出异常?另据了解,在当地,给脐橙催熟已成行业“明规则”,其化学物残留量也超标,涉事部门果真就浑然不觉?
当地声称“一直在查”,其效果还不及媒体“轻轻一挖”,这委实令人生疑:很多给脐橙染色的据点,不难查获。若进行“源头监控”“去向追踪”,并完善质检把关等程序,问题很容易揪出。有关部门在把关时,难道成了“稻草人”,毫无甄别能力?怕就怕,商贩与某些利益庇护者猫鼠一窝,形成“病态默契”,对给脐橙染色之举假装没看见。
看上去,像是老生常谈——对食品安全问题,舆论几近形成“鞭挞套路”:矛头所指,不外乎“商业规则失守”与监管乏力。可若病症“复发不断”,这惯性论调恐怕很难止息。
事实上,赣南“染色脐橙”遭曝光,这已非首次。在2010年,媒体曾曝,西安许多蔬菜批发市场和零售摊点,99%在售的赣南脐橙,都经过了染色处理。在当时,也曾引发轩然大波。可揆诸时下,它像“灰太狼”又回来了,而专事为脐橙染色的“加工产业链”也悍然存在,这算不算对钝化监管的藐视?
就算真如当地官方所述,是个别商贩干非法勾当,动态化管束也不可懈怠。对当地来说,脐橙是其“金字招牌”,理应悉心维护,若质量上有“蚁穴之危”,就可能引发品牌声誉“千里决堤”。毕竟,在“染色脐橙”丑闻传出后,“有毒推定”难保蔓延成普遍焦虑,并成公众用脚投票时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