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日前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的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全面实施。“万人计划”分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100个“杰出人才”名额面向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学者。
有人称,奥运金牌能以举国方式获得,诺奖为何不可?姑且不论举国体制夺奥运的利弊得失,单看把该做法移植到学界就不符合学术规律。学术不是竞技,它需要解放学者的学术思想,这仅靠计划是无法达到的,必须要有学术自治的空间。以行政计划的方式来培育诺奖人才是极为功利的,这只会培育出“功利学术”,与诺奖渐行渐远。
首先,按照现有方案,列入计划的学者将获颁国家荣誉证书,这就意味着入选学者还没开展学术研究就已获得学术声誉,此举是在激励学者继续努力,还是助长他们的惰性?
其次,行政设立计划要学者、学术机构去申请,各类行政评审也会随之而来,这将严重影响学术的独立性。
第三,列入计划的学者将拥有与其他学者不同的学术权利,这并不利于学术的平等竞争,反而会伤害其他学者的积极性,甚至会让一些青年学者失去学术理想。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少数几个“杰出人才”如何去冲击诺奖?
政府部门以计划的方式表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是学术人才的成长,还是学术研究,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欲速则不达。我国迄今未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国人有必要反思现行的教育和学术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获得诺奖者都没有把获奖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目标,其研究完全出于学术兴趣。只有把学术还原为简单的“从兴趣出发”,我国学术才能创新,才会有拔尖人才“冒出来”。
在笔者看来,现有的学术土壤亟待改进,应让学术重归学术。我国的学术存在严重的行政化问题:行政力量介入学术管理,主导学术资源配置;行政指标量化评价学者,导致学界急功近利;学术异化为课题学术、计划学术、经费学术、论文学术和成果学术。要想改变这种学术氛围,必须转变行政计划方式,不然,只会加剧学术的行政化以及学界的官僚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