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使命愈发重大。
今天是记者节,这是我们所有新闻从业者的节日。毋庸讳言,今年记者节的气氛受到诸多冲击,尤其是陈永洲事件极大伤害了记者的声誉,让我们更强烈感受到这个行业的问题,以及艰难。
记者曾是充满光荣的职业,这种光荣既是全社会的真实认同,也是那些年记者们的切身感受。然而时移世易,市场化大潮和互联网的冲击深刻改变了媒体生存环境,记者作为职业可谓历尽沧桑。
如今在一线做记者的大多是年轻人,而且女性居多。新闻的“体制”在收缩,大多数从业者都已是市场化身份。就各地的“都市报”来说,记者的流动性极高,很多优秀的年轻媒体人跳槽到其他行业,或者在考虑转行。
以知名的复旦大学新闻学系为例,该系2005届做了记者的本科毕业生今年都在30岁左右,然而他们当中约一半都已在这8年间先后告别媒体转行,这是中国媒体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媒体要留住人才,需要有合理的薪酬安排,有可预期的晋升空间,还需有社会对记者职业的尊敬等。然而从工作的性价比来说,记者的尊严、闲暇、收入这三个要件都不理想。在很多市场化媒体里,记者已经“劳工化”,实行计件工资。记者的平均收入勉强维持社会中等水平,但近年的收入增幅大大低于社会平均,薪酬前景不容乐观。
传统媒体因为全行业经营收入下滑,已被普遍看成“夕阳产业”。这样的困境不可能不对从业者的精神状态及职业精神建设产生影响。
然而媒体在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使命却愈发重大。媒体是推动中国改革的重要思想力量,也是人民利益,以及中国国家利益的守护者,是舆论监督的主力军。媒体是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平台,是把党性与人民性连接在一起的桥梁。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但媒体仍是中国社会最活跃的角色之一。我们无处不在,无坚不攻,我们为公平正义呐喊,为揭露丑恶冲锋陷阵。如果没有媒体和媒体人的贡献,中国社会大概就不会像今天这样多元、生动,充满活力。
诚然,记者行业出了一些问题,记者跑发布会拿通稿、被安排有组织采访、排队领取红包等成了社会对记者工作的部分印象。生存在这个行业里同理想时常发生冲突,媒体的权威性在受到不成熟市场经济时代一些俗套的侵蚀。
但我们认为不能因一些问题否定媒体和媒体人对中国改革进步的突出贡献。媒体其实是中国改革最敏感的实验区之一,它的政治和社会牵动性都很强,反复调试无可避免。这会影响媒体功能发展的稳定性,也会造成部分媒体和媒体人利益的受损。
媒体的面貌是中国精神面貌的关键性环节,而媒体的表现不仅是“管理”出来的,它还来自大环境的塑造。中国记者群体注定要走在中国变革的前沿位置,他们实际在与这个国家的未来互动。千万别轻视他们,别漠视他们的困难。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鼓励,他们一定会不辱使命,不待扬鞭自奋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