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淘宝、天猫“双11”当天的销售额达到191亿,今年“双11”参与的电商更多,业内预计总销售额有望突破300亿元。但去年的桩桩件件实例也足以证明,很多网友实际上是多花了钱的。这都源于电商乱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领券容易用券难;先涨价再打折;换下新款,倾销旧款;假名牌当真品卖;预付定金猫腻多。(11月10日《燕赵晚报》)
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两种现象:“双11”商家广告铺天盖地;而较为冷落的则是监管新闻很少。只搜索到了有一条涉及监管的新闻,就是北京市发改委召集京东商城、国美在线、亚马逊、当当网及聚美优品5家电商巨头座谈,提醒他们在促销期间禁止出现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不良经营行为。
去年双“11”的时候,武汉消费者王先生看中一款电视,当时的价格4499元,没想到当他下单付款时却发现价格变成了4999元。”除了价格变化随意,消费者还发现多家电商在那次促销中,有的商品只便宜了1元。
商品促销便宜了1元钱,这就是电商在玩游戏。可仔细想想1元钱还毕竟是便宜了,虽然少的让人嗤之以鼻,但总比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家伙强吧。你看看好好的一个“双11”,就被一部分商家给搞得乌烟瘴气:明降实升、价格虚高、偷换概念、噱头漫天,在金钱面前面对金钱诱惑,一些商家上演着生旦净末丑。
玩弄手腕真的就高明吗?不见得!能够骗得一次,能够骗得两次,还能骗得第三次。任谁的花招再多,脑袋瓜子再聪明,最后也只能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落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
诚信经营、童受无欺,曾经深深地烙在许多商人的心头,他们也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果实和灿烂的人生。但是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经商的美德就如滔滔江水一样“东逝去”了,没有留下一点让人留恋的痕迹。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一些商家置法律法规于不顾,置起码经商道义于不顾,想尽一切办法忽悠消费者,只要能将消费者口袋里的钱忽悠到手就是成功,就是收获,不再顾及名声,不再顾及今后事业的发展。
电商在绞尽脑汁推出让人“雾里看花”的新花样的时候,总喜欢用“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的句子,这实际上就是“假促销、真蒙钱”的把戏。
今年的双“11”之前,有一条很热的新闻: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数以亿计准备投身网购热潮的网友中,女性占71%。有的网友开玩笑的说“请假回家看着媳妇防止败家”。这看似调侃的新闻背后,反映出的则是电商的宽广市场,更说明加大对这个市场的监管十分重要。
去年的双“11”乱象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今年的双“11”又来了。我们的有关部门都要问自己一句:我们的监管做到位了吗,我们的消费者诉求渠道畅通了吗?“双11”别让电商成了“赵本山”,消费者成了“范伟”,别让电商再接着忽悠了……
文/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