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师大老校区卖了20多年鞋垫的75岁老人被校方驱赶,成为这个初冬里的一条冰冷新闻。许多学生留言称要去照顾奶奶的生意,请让“鞋垫奶奶”留下。
七旬老人,谋生的鞋垫,执意要驱赶的高校,这些新闻要素是如此的矛盾与不兼容,“鞋垫奶奶”事件想不成为关注点也难。从情感上而言,将“鞋垫奶奶”粗暴赶走都令人不忍,但它显然仍不足以提升到大学精神的讨论层面。高校要有秩序,河北师大新校区这样的校园,则尤需井然整洁,可从日常作为来讲,给“鞋垫奶奶”一处容身之地,充其量只是具体工作人员的举手之劳。当“鞋垫奶奶”甚至已成为大学生眼中不可或缺的“风景”,她已不再是非和谐的校园存在,需要的也仅是“视而不见”。毫无疑问,“鞋垫奶奶”之所以被驱赶,首先不过是具体保卫工作人员的悲悯缺失,而无关大学精神。
留下一个“鞋垫奶奶”,并不足以让大学的秩序变得更坏。说到人性和规则的冲突,很多时候,它需要的不过是一次主动的人道主义作为。对此很容易被提及的例子,是前段时间萧山国际机场为一个乘客的返航。同样,观察“鞋垫奶奶”事件,可日常主动表现的善的缺失,才是更应省思的。
必须得承认,对于“鞋垫奶奶”事件的评价,我们又陷入到了一种泛大学精神的批评中,它不仅是过于放大式的解读,也无形中遮蔽掉了“鞋垫奶奶”真正的困顿所在:那就是老无所养。
究竟该以怎样的名义去关注“鞋垫奶奶”?无论如何,空心化的大学精神都不是最需要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习惯于将一切推给宏大事务,而缺少对于具体人性和苦难的关注。如果稍加怜悯,河北师大校园里的“鞋垫奶奶”事件原本可成一则佳话,但因保卫工作人员的作为擦肩而过。那么,倘若只剩下泛泛围观的热情,会否同样将我们社会的道德观推向没有航标的河流,让它变得更冰冷?
毫无疑问,“鞋垫奶奶”之所以被驱赶,首先不过是具体保卫工作人员的悲悯缺失,而无关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