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海口市区主干道将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本报记者 黄一冰 摄
海口网11月20日消息(记者 陈小萍)11月的海口,依然满眼葱绿。在全城的绿树丛中,最抢眼的还得数千姿百态的椰子树。目前,海口市的椰子树数量大约有15万株,其中市政种植的椰子树约为9万株。
不过,椰子树在受到椰城人民厚爱的同时,也遭遇了尴尬,“椰子树伤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海口市园林部门表示,今后海口主城区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将以组团式、片植式主要种植在公园、小游园等地。
全市数量: 约有15万株椰子树
11月19日上午10时许,记者途经海口金濂路时看到,道路两旁的椰子树树干笔直,巨大的羽毛状叶片从树梢伸出,犹如撑起一片伞型绿冠,在阳光照耀下洒落着。
椰子树是常绿乔木,又叫越王头,棕榈科热带木本油料果树,属于红树族谱。主要有绿椰、黄椰和红椰三种,原产于马来群岛,海南种植已有2000年的历史。据介绍,解放前夕,经过多年的战乱,海口公路植树仅存8400株。1950年4月海口解放后,海口市人民政府在恢复道路交通的同时,把街道植树经常化列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市政建设项目。由此,海口开始大规模种植行道树,其中种植最多的就是椰子树。
随着城市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椰子树更是受到了海南人民的厚爱。经过市民的热情推选,椰子树也被确定为市树,成为海口市的“特殊市民”。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全市的椰子树数量大约有15万株,其中市政种植的椰子树约为9万株。
遭遇尴尬: 路边椰子树伤人事件不少
“我上个星期从五公祠门口经过时,旁边椰子树上的一个椰子掉落,差点砸到我的头上。”与记者谈起此事时,市民杨先生仍心有余悸。市园林局绿化处负责人也感叹,椰城海口的椰子树开始面临新的问题,而“椰子树伤人”事件时有发生。
2000年9月28日,海口市二十小学前班5岁的学童曾令兴路过海口市义兴街时,不幸被从十多米高的椰树上掉下的老椰子打中头部,造成左顶部凹陷粉碎性骨折及脑错裂伤;2006年8月12日,市民钟女士骑自行车回娘家途经文明东路博爱机械厂路段时,一支椰子枯枝突然砸下,将钟女士砸趴在地上,钟女士脸部、右手和左脚多处出血……
对此,有人提出质疑,椰子树属于大型坚果类植物,存在落果落叶伤人的安全隐患,根据行道树种植规范,椰子树其实并不适合种植在人行道上。
相应规划: 主城区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
那么,椰城该怎么种椰子树呢?海口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杨胜先告诉记者,关于这个问题,园林部门早已考虑并进行了相应规划。
“这几年,我们适当减少了主城区椰子树的种植。”杨胜先说,考虑到椰子树遮阴效果不佳,同时果实容易砸人砸车,市园林部门在市区内主干道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并不是说再也不种椰子树,而是把减少的量以组团式、片植式主要种植在公园、小游园等地,实际上海口椰子树的数量仍然在增长。”
杨胜先告诉记者,这种种植思路的改变,不仅可以改变海口道路“绿肥红瘦”的局面,还有利于增加本地物种的多样性。他说,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后,园林部门适当种植了一些包括凤凰树、美人树的本地树种,同时相应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这些树种多开花,树形美观且遮阴效果比较好,不仅赏心悦目,还提高了海口景观的品质。”
另外,对于一些种植了椰子树的城区主干道,杨胜先表示,园林部门每隔段时间将会进行整理采摘,避免椰子树砸伤市民。
百姓圆桌: 海口还能叫椰城吗?
11月19日下午,记者就“海口主城区不再大规模种植椰子树”问题走访了部分市民,听听他们的想法。
“以前海府路被椰子树包围了起来就像世外桃源。”市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海府路住了20多年,那时候道路两旁都是椰子树,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车越来越多,海府路太窄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我走在路上有两次差点被掉下来的椰子打到,惊险万分。”张先生说,现在更换了大王棕以后,整个道路变宽了,“跟椰子树相比起来,现在的海府路安全多了。”采访中,不少市民向记者表示,虽然海口有椰城的美称,但并不是要遍地椰树才对得起其名,“广州不是称羊城吗?难道就遍地见羊了?”市民李先生如此表示。
“以前最愉快的是沿着滨海大道散步,椰子树带来的习习凉风能吹散所有的不快,但现在一些路段的椰子树都被换掉了,难过的心情真是无法形容。”一位崔姓市民认为,椰城绿化应该多种椰子树,如果在海口主要街头看不到椰子树,椰城就不能称之为椰城了,“再说了通常掉下来的椰子是老椰子,质量轻,是不容易伤人的。”
相关链接:
海口今年植树节重点栽椰子树 市民可报名植树
海南确定省树为椰子树黄花梨 省花为三角梅[图]
海南人大批准椰子树黄花梨为省树三角梅为省花
海口精神学椰子树? 专家解读:应该要突破千篇一律
奔驰海口撞车后又撞断路边椰子树 “右半脸”毁容
海口为何不多种椰子树?园林局:抗风强遮阳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