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1月25日消息(记者 王绍兵)2004年,国家民政部连续发出两个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建立并积极推广面向社会困难群众的“慈善超市”。
此后的9年时间里,这种新型基层社会救助平台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初步统计有近万家,但普遍“叫好不叫座”,大多举步维艰甚至关门歇业。
在海口,也有5家这样的慈善超市,除了美兰区万福社区“爱心超市”和龙岐社区“爱心超市”今年8月刚刚开设还看不出情况外,其余的3家已开设两年多的慈善超市均已名存实亡,处于“开又开不起来、关又不能关”的尴尬境地。
一场“无米下锅”的慈善
坐落在长堤路旁一小巷子里的龙华区惠济慈善超市,时常大门紧闭,只有外面悬挂着一张工作时间及联系电话牌。“开门也没有用,根本就没人来捐,刚开业的那一年偶尔还有电话来咨询,去年和今年连电话都没有了。”超市管理员陈少霜很无奈地说。
陈少霜偶尔会来打扫一下卫生,整理一下存放的物品。目前在超市货架放的,除了区民政局存放在这里的印有救灾字样的棉被外,只有去年收到一辖区商户捐赠的296件衣物。
从2011年开业到现在,惠济慈善超市共收到3笔捐赠,第一笔是刚开业时,一企业捐赠的158箱山茶油,发放给了辖区高龄老人;第二笔是2012年一食品公司捐赠的425箱饮料,发给了困难群众;第三笔就是目前还存放在超市的296件衣物。
惠济慈善超市的现状完全可以用凄凉来形容。
这种凄凉同样出现在琼山区惠福慈善超市身上。位于高登西街惠福大厦二楼的惠福慈善超市的货架上,除了一组摆放着市民捐赠的一些衣服和角落里的空油箱子外,几十组货架空空如也,就连墙上的“芳名榜”也是一片空白。
惠福慈善超市的记录本上,记录着每一次捐赠和发放情况,两年收到捐赠11笔,4次集中发放。“慈善超市发展成如此样子,我们自己都不满意。”吴赛是从琼山区福利院借来管理慈善超市的,刚开始的时候,满腔热情想把这个慈善超市做好,但越往后越感觉无力,无从入手。
包括吴赛在内,惠福超市原来安排了3名工作人员,由于没有什么事可做,现在只留下了两人。现在超市很少开门,市民只能通过电话联系。
位于金鼎社区秀英区金鼎慈善超市,连住在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今年来开没开过门。门口除挂着慈善超市招牌外,还有国家民政部统一制定的社会捐赠接收点的牌子。秀英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蒋必钦告诉记者,2011年刚开业的时候,收到过一些附近居民捐赠的旧衣服旧电器,此后便是无进也无出的尴尬状态。
一次“催熟”埋下的隐患
从全国来看,海口的慈善超市起步算晚的。2011年7月,全市首家慈善超市才在秀英区金鼎社区开业,8天后,龙华区惠济慈善超市挂牌成立,当年9月1日琼山区惠福慈善超市也正式揭牌运营。
从2003年5月上海成立国内第一家慈善超市,再到2004年民政部推广慈善超市,海口晚了七八年。在这期间,全国的慈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但也大批地倒了下去。
为什么在其他城市蜂拥建设慈善超市近10年之后,海口才着手建设?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和慈善事业处处长韩珍元表示,当时有特殊的背景,一方面是国家民政部要求每个省会城市都必须有一家以上的慈善超市,另一个原因是当时海口正在迎接全国文明城市的检查,慈善超市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就这样,市民政局准备在海口建设慈善超市,并在2011年5月印发了《海口市慈善超市建设方案》,计划在4个区各建一家,市里给每家超市拨了15万元作为启动经费,用于场地租赁、装修、购置必要的办公设备等。
根据市民政局的建设方案,慈善超市是一种非企业性质、非营利性的服务机构,以“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百姓受益”作为运作理念,承担单位和个人的日常捐赠接受工作,将单位和个人的捐赠物品,按需求转赠或抵偿发放给辖区困难群体。
仓促的建设和模糊的定位,给慈善超市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龙华区民政局副局长刘海峰形象地比喻:“这就好像是一个催熟的早产儿,先天不足。”就连起管理和推动作用的民政部门都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运作,再加上临时找来的超市工作人员,他们徒有一颗做慈善的心,却没有做好这项工作的能力。
就定位而言,海口慈善超市的功能仅限于接收和发放物品的平台,它在物品置换、社会参与、调动社会捐赠意识、构建慈善文化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展计划。也就是说,它没有自己的造血功能,因此无法维持自身的运转。
因此,当几家慈善超市用政府给予的启动资金购买了第一批物资并发放后,就始终处于“等米下锅”的状态。
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财政支持的慈善超市,只能沦为一个“花瓶”,只在需要它的时候,才会插上花。
一种“供”与“需”的矛盾
海口建设慈善超市的初衷很好,但如今面临的问题,也让组织者始料未及。“我们一开始只是想搭建一个平台,边建设边摸索。”韩珍元坦陈,摸索了两年,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海口不乏有爱心的企业和市民,也有很多困难的群众,为什么慈善超市就举步维艰呢?就像政府建了一座桥,两岸的群众就不从这座桥上过。刘海峰认为,这要么是大家不知道这里有座桥,要么是这座桥建的位置不对。
琼山区惠福慈善超市负责人吴赛说:“每次媒体对慈善超市宣传一下,咨询的电话就比平时要多。”为了节约成本,海口的慈善超市要么建在不通的小巷里,要么建在楼上,就连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该处有个慈善超市。
桥建的位置不对,直接体现在供需矛盾上。市民捐赠的往往是旧衣服、旧电器,而困难群众希望得到的却是大米、油盐酱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很多人想捐旧衣服,我们都只能婉言谢绝。”龙华区惠济慈善超市管理员陈少霜说,一方面是没有消毒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即使消毒清洗好了也没人愿意要。韩珍元对此深有体会,市民政局过去收到一批旧衣服,问了四个区没人要,连中部的贫困市县也不愿意接收。
不要说旧衣服,款式不好的新衣服都很难送出去。琼山区惠福慈善超市就曾接收过一批新衣服,也没有发出去多少,剩下的至今还放在货架上。
刘海峰分析认为,这与海南的气候特点有关,这里一年四季中大部分时间都只需穿一件衬衣或T恤,便宜的衬衣和T恤一二十块钱就能买到,谁还愿意穿别人穿过的?不像在北方,一件冬天的羽绒服动不动就几百元。
“还有一个问题出现在受捐助者身上,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慈善事业很难发展下去。”刘海峰说,自己平时接触过一些受助者,他们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觉得别人捐助自己是应该的,这让上游的捐助者很受打击。
一个“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海口慈善超市遭遇的困境是国内慈善超市的普遍问题。针对这种情况,2013年7月24日,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创新慈善超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慈善超市要以社会化管理和运营为发展方向。
韩珍元也认为,只有社会化管理和运营才能让慈善超市能够真正生存下去。
不少研究者认为,慈善超市一开始“财政输血”并没有错,但从长远看还是要自己“造血”,不仅自己能够维持生存,还要走出去,发动爱心企业捐款捐助,没有做到这点,“慈善”两个字就失去意义了。
慈善超市有慈善的目的,但实际上还是一个超市,若想生存下去,要恢复商品的流转功能。韩珍元就曾考虑,把慈善超市与现有的社区超市结合起来,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让它承担部分的慈善功能。
比如把超市内的油盐酱醋、大米等生活必需品设为正常价和慈善价两种,慈善价就是成本价,低保户等困难群众可以凭卡购买商品。同时还可以设立一个爱心区或爱心摊位,市民在这里可以交换、可以买、可以捐赠物品,困难群众则可以半价或免费领取这些爱心物品。
在美兰区设立慈善超市之前,韩珍元建议区民政局可以考虑此种方式,区里也联系了几家社区超市,但并没有引起商家的共鸣。
秀英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蒋必钦认为,当前还是应该增加市民参与慈善的意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拓宽捐助来源。比如设立一些爱心饭店、爱心茶楼等,由民政部门或慈善机构授予他们牌匾,给予荣誉,他们则将每天营业额的一小部分捐赠出来充实慈善资金。
也有专家建议,既然慈善超市的概念源于美国,为什么不学他们的成熟经验呢?
“慈善超市”最早成立于1902年的美国,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
这种慈善超市可以让受助者通过劳动有尊严地接受救助,同时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不以追求商业利益为主要目的,社会问题的解决是根本目标;二是它本身有利润,是可扩张、可持续的。
不管是学习哪种模式,海口的慈善超市都还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相关链接
慈善超市从雨后春笋到凋零关闭 造血功能未显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