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主办的“第九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论坛”在北京举行,知名媒体人崔永元在参加论坛时向“以限制私家车来治理雾霾的方式”开炮。(11月21日中新网)
崔永元的这次开炮,说了一句听起来很糙的话,“在我看来,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北京市城市雾霾的影响,就相当于一个居民在自己的小区里放了个屁。”俗话常说,“话糙理不糙”,可是,在“治理雾霾”这种受到普遍关切的环境问题面前,能不能给公众一个相对清晰的科学解释,而少靠“糙话”来说事说理呢?
围绕雾霾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卫生健康领域,媒体的报道最为频繁,不同的专家发表了许多观点,比如雾霾影响生殖能力,“严重雾霾天活动相当于处在不停吸烟状态”,甚至还出现了“雾霾可使鲜肺6天变黑肺”的谣传,等等等等,林林总总。11月16日,清华大学发起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发布了“2013年中国十大健康传播热门话题”,其中,“雾霾”位居榜单第二。
在雾霾的治理方面,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同样众说纷纭,让人摸不着头脑。凤凰网“科技频道”的“探索者”栏目,做过专门的讨论,针对的话题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资料显示,北京的PM2.5来源中,餐饮油烟的贡献超工厂。”非常巧合,曾经也有官员认为,“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对此,让人不禁疑惑,“不炒菜真的能减轻雾霾吗?”还有网友反唇相讥,“这是要让百姓饿死的节奏吗?”
其实,当下日益严重的雾霾的确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而科学研究需要遵循科学共同体的规范,尤其是雾霾这种复杂性科学研究,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泛,想一下子拿出非常明确的研究成果,真的也不现实。而在没有全面透彻研究的前提下,治理雾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自然会出现各抒己见的情况,因此,往往就会出现各种观点频出,却又莫衷一是的尴尬。那么,即便是崔永元这样的公众人物,也只能根据个体经验,来“自说自话”。
从根本上说,大面积雾霾污染的产生,与粗放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阶段有关,真正治理好雾霾需要治本。但是,治理雾霾,既然目前还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方案,只好“做一项是一项,能减少一分是一分”。不管是崔永元的“糙话”,还是专家的研究分析,或者官员的倡议,都是一个意思,“治理雾霾不能再等”。有了如此共识之后,采取共同的行动最为重要,专家学者需要研究雾霾的发生机制和治理对策,政府部门要从法律法规的层面来严格执行,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治理雾霾的合力。
雾霾来了,出现“众声喧哗”不要觉得是不正常的现象。面对沉重的现实,在总是不得其解的时候,从公众人物和普罗大众口中冒出来的“糙话”,或许只是一己之见,不过也是生活常识的反映,虽然治理雾霾不能只靠“糙话”,起码体现了参与的热情。众人拾柴火焰高,“糙话”帮忙也就帮到这里了,听听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