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内新闻>

复旦投毒案林黄两人短信曝光:全与买桶装水相关

海口网 http://www.hkwb.net 时间:2013-11-27 21:12

  复旦投毒案,一桶混沌的纯净水

  究竟是怎样的“生活琐事”,或者如今日庭审嫌疑人林所说并非因“生活琐事”而是其他,引致“关系不和,心存不满”,最终毒杀一条人命?

  公众在热议,许许多多与受害人、嫌疑人熟识或不熟识的人们都在猜测。

  之前,不少人认为最接近真相的一个说法,是某媒体报道过、并在网上火速传播的“饮水费用说”——受害人与另一位室友,向嫌疑人提出3人平摊寝室内桶装纯净水的费用,但嫌疑人认为自己喝得少,故起了争执,此事以嫌疑人“自己买水喝”告终。

  本报记者走访多位知情者确认:实际上,嫌疑人分摊了桶装水的费用。也并没有以他“自己买水喝”告终。

  受害人黄离世后,黄的本科好友看到了他手机里与嫌疑人林的短信记录。近两个月来,两人之间互发了十多条短信,全与买桶装水相关。

  ——这次该你买水了。

  ——哦。

  短信内容极其相似,只是有时黄对林说,有时林对黄说。

  当然,买水一事,经由本报记者向警方接近人士证实:确是嫌疑人所供述的一项动机。但问题是,仅仅这样一件事情,便是全部理由?

  又当然,万事皆有可能。凶手虽然平摊了水费,但内心深处究竟是否心甘情愿,又究竟是否只因为这一件事情,或者只是一个导火索,又或者导火索并非这件事……旁人都无从得知。

  有时候,真相,只有凶手自己心里清楚。

  有时候,甚至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

  那句纠缠在人们心头的“生活琐事”,可能细琐得会被常人忽略,却也完全有可能,日积月累,点点滴滴之后,繁复到紧紧箍住了一个人的心。

  今天,嫌疑人林说,是“愚人节的一个玩笑”。

  ……

  我们历经数月、多方求证、谨慎撰文,不作任何小说式臆断。因为,我们都不是当事人。真相有时候确实只可能无限接近,却无法抵达。

  我们保证,这每一个局部,都有可靠出处。但毕竟,都只是局部。我们也不认为局部们的拼图,就一定是整体性的真实。

  我们承认,这是一次未竟的调查。因那终点在心深处,更因我们只能呈现。      

  嫌疑人 

  他在读研期间发表过8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文,这个数字很惊人。因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硕士毕业之前,只需发表1篇。

  大多数老家人记忆中的他,就是一位“很会读书的仔”;本科老师对他的笼统评价,就是一位“好学生”。

  他口才一般,但踏实肯干,当上了学生会副主席。

  他的优秀,是典型的象牙塔式的优秀。

  所有与嫌疑人相关的受访者,不约而同地,均提到了一点——

  他讨厌被刻薄对待和故意嘲弄。

  而大多数与受害人相关的受访者,倾向于表示被害者黄的性格外向直爽,喜欢说笑,有时言语的确带些攻击性;黄也曾因宿舍分配在一楼,到学校有关部门几次申诉,甚至哭泣,表示自己有抑郁倾向,一楼大树遮挡了阳光。

  就在黄中毒前两天,他们的另一位室友X,亲见黄与林拌嘴,也并非林一味挨骂。

  虽然言辞听着有些冲,比如素来追崇生活品质的黄,嘲林“没品位”,但彼此当时脸上却是笑嘻嘻的,你来我往。

  “凤凰男”这一称呼,林自嘲时也会说。他会在寝室里讲述奋斗史,如何通过高考走出农村,如何一路从本科读到硕士。这一点,黄在生前两周与本科好友聚餐时,曾玩笑式调侃过。   

  而林的日志,表现出一种内心的纠结。他在《由凤凰男引发的思考》一篇中写道:自己完全就是“凤凰男”,自卑、悲观、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梦想只是给家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媒体广为引用的细节——“老师劈头问父母退休了没,一下愣住了,急忙点头”(其父母收购废品、卖杂货),则出自另一篇日志《理想与现实》。家住小楼的林,在文中反问自己:“其实我家庭条件不差,不少人也反复跟我讲这个话题,可为什么我总是因为这个而自卑?”

  本报记者找到的林家乡汕头一位异性挚友(本科同学、高中校友),介绍说林是本科同乡会的会长,做事很认真,曾给身边不少人留下好印象。“出事”后,一位林本科时做家教的学生家长,主动打电话给林的师兄,说不相信林会做坏事,要同学们想办法帮他。

  在这位挚友眼中,林的性格,只是略有自卑,当然也很自尊。本科阶段,他曾追求公认的班花,遭拒。读研阶段,林也追求过一位女生,同样遭拒,但仍坚持“烦”了对方半年有余。此时的他,学业出色,本科高校在读研的同学中相对名牌,成功恋爱了不止一次两次,但依然自认“盲目地贪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林读研时的一位异性朋友,曾为他介绍女友,可听那女孩说,一起去卡拉ok时,林经常刚唱几句就把歌切掉,因为不满意自己所唱,尽管女孩觉得林唱歌还行。对此,林自述的是“多好的一个姑娘,我还跟她聊过一段时间,可是跟她唱了一次歌后,我自己发信息跟她说我没信心”……

  学业,是林比大多数同学都更耀眼的长处。

  但恰恰,他的室友黄,在林惊人地发了8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学业领域,也有能力“击败”他。

  黄在本科阶段的同宿舍好友告诉本报记者:有些恃才的黄,居然在读研3年不投稿给任何一份中文学术期刊,只因认为中文期刊不够权威,要投稿就得投国际性的英文杂志。如此特立独行,却成功地在今年过年期间投出了一篇英文稿,并在遇害不久前接到了用稿通知。    

  但几乎所有与林黄相关的受访者们,都表示对林想杀黄“不相信”、“难以置信”。

  与媒体共同在追查真相的,黄的好友们,出人意料地有个共识——

  林,或许并不想置人于死地。

  有人这样说:林将毒药注入饮水机时,或许误以为水溶性的它,会溶于整桶水中,而不是黄倒的那一杯水……

  一位药理学博士告诉本报记者:这种毒物经大鼠实验,经口的半数致死量(简单说是指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毒素量),在百度百科上就可查询,为58毫克/公斤体重。但人和大鼠不同。从鼠到人的致死剂量推导,目前也没有任何实验参考数字。就算将人和大鼠对毒性的抵抗力视作一样,那么按一位成人男性65公斤体重计算,半数致死量的剂量约为3.8克。而黄生前说过,他是喝了一口毒水后,发现味道异常后洗了水桶。那么,这一口毒水,必须含足够的致死剂量。一口水最多几十毫升,要使几十毫升的水能含3.8克的致死量,那么整个投毒量,得好几斤。

  这可能吗?

  但今天庭审我们得知,当时桶里的水只有一点点,而且投的毒是在进水口上,一点点就浓度很高了。

  见证者们说:就在黄发病后,林还为黄做过B超,林还和黄的父亲共处一晚,林还在校园主动与黄的家人打招呼问候,林甚至在明知黄的好友是要去司法鉴定中心验毒时,仍“热心”帮着在寝室里找黄的水杯。见证者们还说,能够确认,林知道这个“失踪”的纯净水水桶是在盥洗室,而今天庭审确认,确实就是林拿去盥洗室的……

  一位好友说:黄入院后,同学们在网上关心议论病情时,林说过一句:没事,过两天就会好了。

  “会不会,林以为,毒很浅,过两天就能排出……”

  “不相信”,“难以置信”,“如果是,就太可怕了,太震惊了”,这是许多人的反应。

  这也是比“复旦”标签更让人关注此案的原因。

  答案在林心里。

  被害人 

  他绝非书呆子。

  他的优秀,也是非典型的象牙塔式的优秀。

  他原本那些天应很忙:博士考试专业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让他可以更轻松地筹划未来:他的一篇英文论文即将在国际期刊发表;今年7月墨脱支教行也进入到最后的训练阶段;一直筹备的创业公司已经注册,客户也已确定,即将开始运行,这个赚钱的项目本是他与读博并驾齐驱的梦想……

  在家乡,喧嚣的农贸市场中一栋红砖老楼,黄的家门紧闭。门两边的红色对联,是春节时他与父亲一起贴上去的。

  周围的人们会主动围上来,说着这个娃娃的好,说着他的懂事与家教之好。楼下小杂货铺的老板,看着他长大,眼中的他是个几乎“完美”的孩子。 

  他很独立,小学起开始承担家务,为自己烧饭,为母亲熬药。他一贯学习成绩优异,是旁人拿来教育孩子的“偶像”。一直关系密切的中学班主任,说起他时几乎用掉了所有形容好学生的词语。他善良且体恤,为家人的病甚至改变自己大学的专业,决定学医,从预防医学到临床,又在研究生时改学耳鼻喉科。

  28年的人生并不难描述,从小到大,人们对他的形容基本是一以贯之的。父母下岗,母亲连续手术,他做家教、做导游、卖衣服,除了学费与生活费,母亲手术需要的30万元也都是他大学课余打工所得。但几乎没人听过他的抱怨与自轻。只是在大一开学报到时,只身来上海的他飞机晚点,错过了所有的学校接待,曾独自在寝室中放声大哭。

  但很快,生活的问题,被他化解了。平日大学的生活,他很讲究品质,一件普通运动衣也要七八百元,尽管衣服不多,一穿就是四五年。

  他还喜欢看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喜欢英文歌和瑞士音乐公司旗下的班得瑞的轻音乐,喜欢K歌,唱歌堪称“麦霸”,扯着嗓子高歌《浮夸》,还会陶醉地闭眼;团队庆功会的酒桌上,他对敬酒来者不拒,尽情尽兴,最后往往醉在一旁,露出憨态;他爱看F1、网球,在校时常晚上独自跑步;他热衷参加各种社团与公益活动,本科时参加过两次支教,第三次支教行原本已作为领队在筹划中。

  他在女生中的人缘也不错。黄的朋友知道他在本科时恋爱一年,研究生时还断续了几个月;他还仰慕了一位女同学数年,读研时表白遭拒,但表白、追求时颇下了些功夫,支教时他也曾暗恋一名同队的女孩。朋友圈中的女生笑称他是“妇女之友”,也有熟悉的女孩因为黄的细心叫他“姐姐”。

  他在校外的社交能力更令人印象深刻。本科好友告知,黄交际广泛,且从不吝分享信息,至少有两位同学进药企实习都是他帮忙介绍的。在本科好友看来,黄无疑是所有本科同学最有名气的。

  黄的微博曾自述:“算是个有些思想有些能力有些热情的好人。”

  4月1日,黄感到不适,学弟陪他去了医院,才知道他这天吐了20多次。医生诊断为急性胃肠炎。黄拒绝了医生补液的要求,半小时后体温升高到39.5摄氏度,肌肉注射了退热针。

  回校的路上,黄开始怀疑早晨喝下的水,学弟则怀疑是食物中毒,但都没当一回事。黄回宿舍躺下,学弟帮他去图书馆把书拿回来,后又陪他去医院,路上曾遇到林。

  4月3日、5日,黄的两位本科好友,两次将饮水机送至司法鉴定中心检测,但验毒常常是正推难、反推易,并且此毒非常见毒物,因此两度无果。

  黄的病情急转直下,肝脏ALT指标高达2000多,是正常人的60倍,医生采取人工肝的治疗方式,相当于每25分钟将黄全身的血换一次。

  一直到告知毒物名称的神秘短信的出现,才使所有人恍悟:病的根源,在投毒。“因为他人缘真的很好,我们实在不能相信是中毒。如果坚信了,我们都是学医的,一定会不忽略任何一种毒物。”一位好友说。

  在黄昏迷后,这位好友在他病床前守了一夜,并生平第一次,去了龙华寺,下跪磕头祈福。

  中学时的黄,身为班长,和所有人的关系都挺融洽,但少有交心的密友,放假时他爱去耍的地方,是老师家。

  不少人都表示,他说话有些直,不属于察言观色型。由于见识较广,有时他会直指好友费了好大心思才争取到的某个机会毫无价值,而后列举一堆理由。当下听着,确实会被刺激到,可好友事后想想,还是有道理。因此,他依然有很多朋友,也有女生主动喜欢他。

  半年前,黄与林,相互从QQ好友中删除了对方。

  3月9日,博士考试当天,林在微博中祝福了7位同学,却不包括同宿舍的黄。

  黄的父亲也知道,黄和林的关系,“说不上很好,只是还可以”……

  傍晚时分,学校宿舍的灯大亮。黄林住的这一间,暗暗的。

  本报记者见到黄的父亲时,他更多时候是沉默,一直摆弄手机。只有当别人问起,才说几句,“很孝顺,几乎每个星期都和家人通一次话,和我们感情很好”。端水的时候,水抖得厉害。

  与黄感情很深的三姨一直觉得对不起他,按老家规定,本该在黄走时,烧纸、放火盆、烧掉孩子的衣服。但担心影响学校,只是在“头七”这天中午,请黄的3位好友在宿舍楼下烧了纸,聊表安慰。

  黄的一位好友还记得,16日黄走的那天下午,他借着“家属”名义混进监护室,想见黄最后一面,结果“他所在的那间,灯已经灭了”。

  当黄被包裹着的身影消失在拐角,现场肃然,更多的是哭声。

  另一人 X

  同寝室三人中,一位是嫌疑人,一位永远不在了,而另一位,最为自由的X,却是最神秘的。

  在各种讨论案情的网帖中,人们认为宿舍第三人的存在是案件比较重要的突破点。“宿舍第三人到底在哪里?他应该最了解林和黄的关系。”有人在论坛中质疑。

  据同宿舍楼的学生介绍,X是上海人,虽不常住在宿舍,但周一至周五会回寝室。

  事实上,4月1日,黄喝水的当天,X确实在宿舍。黄的一位住在3楼的学弟,当天陪同黄去医院看病,中午把黄送回宿舍时,他第一次见到了X。那时,X正躺在床上睡觉。

  三人一寝室。据黄的好友告知,X和黄,偶尔会一起开林的玩笑。

  实际生活中,X与林的交集,8年前就开始了,两人是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的本科同学。X学的是临床专业,林是医学影像学专业。林被保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后,X也同样考入了该医院神经外科的研究生。

  X与林有一些共同的朋友,时常一起参与“狼人”游戏。两人都玩得不错,都很“聪明”。

  “他们三人具体的关系怎样看不出来,”与三人都有过交集的一位同学说,“至少看上去,挺和谐的。”

  本报记者从黄的家人和朋友处了解到,黄发病后,X来看过黄一次,当时他被众人询问宿舍的关系,只说“挺好的”,和林有没有过节?也说没有。

  黄的本科好友提及,见黄的律师时,X也在场,共同与律师谈了45分钟左右。但X,说得很少,只说黄与林关系挺平静的,看不出下毒迹象。他没提及黄与林的任何可疑矛盾,更没说起那条被众人猜测是他所发的提供毒物名称的“神秘短信”……

  他几乎是沉默的。

  沉默到,甚至一度被黄的家人怀疑过是凶手。他们坦承,因为林的表现极其镇定,而X作为室友,开始却没有现身。但后来黄的家人得知X不是投毒者后,特地向X表达了歉意。X只说:“没关系。”

  面对媒体,X就更加沉默了。

  在是否接受采访时,X有过摇摆,曾称“对这件事来来去去都知道得很多”,但之后又再次拒绝,“这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件,我也不想出名”。

  案子中的疑点,他只表示“和公安机关说了”、“即使有人开价,也没有答应接受采访”;请他回忆室友,便是永远的沉默。

  他喜欢玩牌,爱玩“狼人”游戏。他曾在高中时获得市级化学竞赛二等奖。一位中山医院脑外科医生评价他:“一个普普通通……但是有学问的人。”   

  他的QQ空间几乎有半年没有留下过新的“心情状态”,但在4月17日,黄离世的第二天,他写下“责人易,非己难”。

  三个人三岔口三颗普通的灵魂

  一间寝室,三个人,如今走在三条截然不同的路上。

  而原本,读研的三个人,生活并没有多少交集,甚至,不住同一间寝室。

  嫌疑人来自外校本科,受害人来自本校,且专业不同,生活圈子相交甚少;嫌疑人虽与另一位室友来自同一所外校,但室友的家在本地,并不常在寝室。另据受害人的同学告知,黄生前曾调换过两次寝室,一次是因为漏水,一次是因为太吵。

  从此,三人住在了同一间寝室。

  从此,有了更多“生活琐事”或日常交集的摩擦的可能。

  从此,他们站在了一处,三岔口……

  命运就是这样难以预见。

  生活就是这样既发生着大事件,也发生着许多细微而真实的小概率事件。   

  确然。如果没有这起可怖的“意外”,他们,依旧是名牌高校里,普普通通的优秀大学生。嫌疑人林,很可能将成为他与同学聊天时说过的,“我以后必然是中国超声界的一位教授吧”;受害人黄,很可能将一以贯之地成为优秀的博士,同时创业成功;另一人,很可能一辈子都不会与任何凶案如此接近,内心不会有阴影,依然是那个“普普通通……但是有学问的人”。

  而人生,许多时候就是一条光明与黑暗相互交错的路。

  与他们三人一样,我们绝大多数人,拥有的,都只是一颗普通的灵魂。

  我们都会站在选择的路口上:主动的,或被动的;有机会的,或别无选择的;自知的,或潜意识的,以及无意识的;理性的,或冒险的,包括就那么一下冲动了,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的,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究竟为什么的……

  我们只能说,学会认清自己,善待他人,尊重生命。

  我们只能说,人心有难以捉摸的一面,却也有可以自制的一面;未来有难以窥见的一面,却也有可以作为的一面。

  不选择其实也是一种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这是每个人的三岔口。

[来源:解放牛网] [作者:] [编辑:李文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日报海口网入驻“新京号”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多彩节目,点亮缤纷假期!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新年音乐会将于2024年1月1日举办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招才引智专场诚意揽才受热捧
图解海口一周热闻:海口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灾后重建看变化·复工复产
圆满中秋
勇立潮头踏浪行
“发现海口之美”摄影大赛
     
     
     
排行
 
旅客注意!海口美兰机场T2值机柜台17日起调整
寻旧日时光 海口部分年轻人热衷“淘”老物件
海口:云洞衬晚霞 美景入眼中
嗨游活力海口 乐享多彩假日
海口:城市升腾烟火气 夜间消费活力足
海口:长假不停歇 工地建设忙
市民游客在海口度过美好假期
2023“海口杯”帆船赛(精英赛)活力开赛
海口天空之山驿站:晚照醉人
千年福地寻玉兔 共庆海口最中秋
 
|
|
 
     www.hkwb.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60号

  琼ICP备2023008284号-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