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12个儿科医生,7个报名,2个还是本院人员,远远达不到1:3的报名录取比例。与之相反的是,招一个文秘却有30个人来报名。这是省妇幼保健院不久前招聘中遇到的尴尬。
“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是医生中流传的一句调侃话。“儿科医生压力大、收入低、招人难、留人也难。”向伟一语道破个中原因。其实,儿科医生招聘条件不算高,全日制本科,有执业证,儿科岗位工作满6个月即可报名。即便如此,医院每年招儿科大夫,投送简历者寥寥。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原来还是在招“人才”的话,现在基本的想法是招到人,找个干活做事的人这么简单了。
陈实对此也表示担忧,她认为,一个儿科医生要负责4000多个0-14岁儿童的健康,这没法满足群众的需求。摆在眼前的严峻现状是,儿科医生的队伍难以“长大”,人才却同时在不断流失。
高风险低收入
连日来,记者在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医院调查发现,儿科医生和病房都十分紧缺,遇到疑难急症需住院只能请家长移步他院。儿科需求量如此之大,为何他们甘于退让?
“在综合医院,儿科医生地位不高,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学术提高得不到保障,儿科的收入在综合医院最低。”曾在综合性医院当儿科主任多年的向伟表示,由于体制的问题,医生收入和门诊量、诊疗质量及事故率等挂钩,儿科检查项目少、用药少、费用低、风险高,成了最吃力不讨好的科室,有的综合性医院甚至舍弃掉了儿科。感觉不到前途的医生纷纷离开儿科的岗位。
“金眼科,银外科,千万别干小儿科。”这是医生中流传的一句调侃话。而在现实中,儿科的困境更甚。儿科又叫“哑巴科”,患儿是有苦难言。面对只会哭闹而不会表达和配合的婴幼儿,儿科医生除了具有相当的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同时儿科门诊是典型的“零容忍”,一点失误都不能有,打针的护士要是没扎中,就有可能遭到家属的责难。成人看病分科较细,孩子来了啥病都是儿科,因此技术门槛较高;此外特别需要耐性和责任心。
“忙碌的不仅是门诊医生,住院医生神经绷得更紧。这是因为新生儿危重病人多、病情变化快,随时处于抢救状态。从早上上班开始到下班,中间忙得停不下来。”向伟担忧地说,与不断增长的门诊量相比,儿科医生的队伍却在萎缩。面对众多的独生子女患儿,向伟和他的同事、同行既感到责任重大,也心存无奈。“很多医生一上午下来根本不敢喝水,因为怕上厕所耽搁看病被投诉。”向伟说,目前的情况下,他和他的团队只能坚持,不能当“逃兵”。
儿科专业生源少
儿科医生缺乏的原因很多,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群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病人越来越多;但同时投入不足,人才培养断档也是问题所在。
向伟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因为趋利性原因,全国的综合性医院解散了儿科。而且为了拓展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本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停止招生。这意味着培养儿科医生的一扇门关闭。从此,儿科医生的补充主要源自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住院医师培训和少数儿科医学研究生。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一个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10多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专科医生的培养模式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经3年住院医师培训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考核合格后成为普通专科医生。
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向伟三年来只收了一名研究生。“之前省人民医院教研室有人想报读研究生,但遭到家人的反对,最后选择了心内科。”向伟尴尬地说,他当儿科主任时,每年要人时,好的本科生招不到,都不愿意当儿科医生,只有实在找不到好科室的才勉勉强强到儿科,而且一有机会就跳槽。他下决定只要儿科研究生,但相比心内科、心外科,儿科研究生的吸引力很弱,儿科研究生专业往往都招不满。报考儿科专业的人多数不是第一志愿,而是报考其他专业不成功,最后才转投儿科的。由于儿科专业招不到人,与儿科相关的小儿影像科、放射科同样“牵连”,日子不好过。比如说成人影像,成人的B超,半小时能做好多例,小儿因为闹哭,能做的人数是较少的,这样自然会影响到收入。
课堂上上百个学生,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当儿科医生。这是海南医学院儿科呼吸专业教授陈实的一段亲身经历,也让这位从业30多年的儿科专家对未来儿科发展忧心忡忡。
有一次,陈实给上百个学生上课,在上课前,她做了一个测试,问有没有人愿意当儿科医生时,结果没有一个学生举手。陈实以为,可能是学生不了解儿科专业的特色,所以不愿从事这个职业。可等她上完了三节课,把儿科专业的相关特色和吸引力讲给学生们听之后,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测试,测试的结果再次让她失望,依然是无人举手。“有的学生宁愿做医药代表,都不愿意当儿科医生。”陈实说,由于儿科医学专业人才缺少补充,加上儿科医生责任大、压力大、风险高、待遇低,许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不愿当儿科医生,导致儿科医生成为稀缺资源。
相关建议:
建专门医院转变就医观念
“要解决儿童看病难的问题,要先解决儿科医生荒的问题。”向伟建议,国家应鼓励部分高校大力培养儿科医学专业人才,恢复医学院校儿科系,对立志成为儿科医生的大学生、研究生给予学费减免等激励政策。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儿科是难以“自负盈亏”的,政府应该有政策倾斜。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儿科工作,建立激励机制,不单纯根据业务收入,要结合工作量,调整儿科医生收入分配,改善儿科医生待遇。一名儿科医生每天要诊疗50个以上的患者,还要值夜班,但收入只有外科医生的一半,仅从待遇上来说就留不住人才。
向伟同时呼吁,海南省临床医学本科方向学生,采用参照国家六部委联合定向委托培养乡村医生的模式,定向委托培养儿科医生。由财政资助本科学习阶段的学费、住宿费用和生活补助等,每年定向招收50名本地生源进行临床本科(儿科学方向)培养,缓解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我省儿科医师紧缺的难题。
目前,我省儿科床位缺口在1200张以上,随着我省十二五规划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推进,儿童卫生资源紧缺和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矛盾将日趋凸显。海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无专科儿童医院的省份,因此要加快海南省儿童医院的建设步伐,提升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
同时,向伟也希望家长转变就医的观念。因为目前许多大医院就诊的患者多是感冒、发烧之类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实这些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可以解决,但家长往往一开始就想到带孩子去大医院就诊,这就造成大医院压力过大,同时也导致患儿看病难。另外,即便是到医院就诊,家长也要根据病情,选择医生不要一味地找专家。他建议,应大力发展社区儿科,鼓励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建立儿童疾病防治联合体,分流患儿就医。
新闻链接:
省儿童医院2015年建成
2011年,省政府正式批准海南省儿童医院建设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搬迁重建工作。新建的海南省儿童医院在新大洲大道,建设用地面积约45亩,建设床位500张,总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2015年建成。为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省级非营利性医疗保健机构,承担着海南妇女儿童的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培训、妇幼卫生信息、科研、教学等公共卫生职能和任务,是全省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中心,海南省首家三级妇幼保健院。
相关链接:
儿科医生压力大门槛高 亟待提高待遇留人才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