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26日电据中国军网记者频道报道,“嫦娥”怀抱“玉兔”,飞天奔向月宫……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美丽的神话传说,如今即将成为现实。
11月26日,国防科工局宣布,肩负落月重任的嫦娥三号计划12月上旬择机发射,备受瞩目的中国首辆月球车——嫦娥三号巡视器,正式定名“玉兔号”。
浩瀚苍穹,璀璨群星,又将见证属于中国的“太空大片”。这部大片的主角——“玉兔号”月球车,将实现中国人与月球首次“零距离接触”的梦想。
那么,现实版“玉兔”究竟啥模样?如何进行探月之旅?又会完成哪些科学任务?嫦娥三号任务序幕徐徐开启之际,本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揭开中国首辆月球车的神秘面纱。
相貌很威武——
体重140公斤,周身金光闪闪,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玉兔号”,这个可爱的名字,让人不禁对中国首辆月球车遐想翩翩。
第一眼见到“玉兔号”的样机,记者脑海中蹦出两个字:威武!
“从外观看,样机与真机一模一样。”副主任设计师魏然用4句话来形容这个140公斤重的“宝贝疙瘩”: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细细端详,果不其然——
“身材”呈长方形盒状,长1.5米,宽1米,高1.1米,周身金光闪闪,耀眼夺目。她的肩部有两片可以打开的太阳能电池帆板,好似“黄金甲”上的披风。她的腿部是六个轮状的移动装置,好似哪吒脚下的“风火轮”。
此外,她还有一个长长的“耳朵”——地月对话通讯天线;4只敏锐的“眼睛”——头顶的导航相机与前后方的避障相机;一只灵巧的“胳膊”——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臂……
魏然介绍,身披“黄金甲”,目的不是为好看,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昼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同时阻挡宇宙中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支持和保护月球车的腹中“秘器”——红外成像光谱仪、激光点阵器等10多套科学探测仪器。
“‘玉兔号’是一台长着轮子、能适应恶劣环境并开展科学探测的航天器,一个智能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一位承载华夏儿女探月梦想的巡视者。”谈起中国首辆月球车,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宇航部部长赵小津如是说。
工艺很苛刻——
每个部件“锱铢必较”,全部实现“中国制造”,国产率达100%
“玉兔”的相貌超乎想象,建造之难也超乎想象。
从技术难度上来看,“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难造的“车辆”——因为每一个环节,差不多都是一项技术创新。
从制造工艺上来讲,“玉兔号”堪称我国史上最严苛的“车辆”——因为每一个部件都“锱铢必较”,超重5克以上要报总设计师批准。
从零起步,满目空白。整整10年时间,一大批科研人员倾尽心血,完成了这个由移动、电源、热控等8个分系统组成的“杰作”——能够耐受月表真空、强辐射和高温差等极端环境的月球车。
试举一例,为了适应月球恶劣“路况”,“玉兔号”对“车轮”要求极高。仅此一项攻关,科研人员就绞尽脑汁。研制中,科研人员曾拿出四轮、六轮、八轮以及履带式等几十种方案。最终,“六轮独立驱动,四轮独立转向”的方案,凭借高可靠和低重量的完美结合一举胜出。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说:“玉兔号”实现了全部“中国制造”,国产率达到100%。
本领很高强——
具备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可耐受300摄氏度温差
仰望夜空,明媚的月亮婀娜温情。然而,月亮之上,却没有想象中的浪漫。无风、无雨、无空气,而且冷热剧变,这就是真实的月面环境。
“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陡峭的高坡。在这种环境中,月球车既不能打滑,更不能翻车。”全程参与研制的主任设计师肖杰说。
想要克服这些困难,“玉兔号”必须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独立思考、自主判断”的本领。
肖杰介绍,“玉兔号”有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通过相机“观察”周围环境,对月面障碍进行感知和识别,然后对巡视的路径进行规划。遇到超过20度的斜坡、高于20厘米的石块或直径大于2米的撞击坑,能够自主判断安全避让。
月球车在月面“行走”风险重重,月壤细粒会大量扬起,形成月尘,一旦附着很难清除。月尘可能引起月球车很多故障,包括机械结构卡死、密封机构失效、光学系统灵敏度下降等。
在月表形貌综合模拟试验控制室,记者看到一片高低起伏的绵软“沙子”。为模拟月球环境,科研人员特地从长白山运回与月球表面物质成分相近的火山灰,并通过钢丝吊挂月球车,模拟微重力环境。
“我们试验了几千次,就是为了确认哪种车轮的构型更适应月球环境。”肖杰说,“‘玉兔号’在月面巡视时采取自主导航和地面遥控的组合模式,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此外,月球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50摄氏度,黑夜时低至零下180摄氏度。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耐受300摄氏度的温差。
作息很规律——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觉14天,白天需午休,寿命3个月
“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这句名言用在“玉兔号”身上,显得非常贴切。
众所周知,月球绕地球转一圈需要28天多,月球自转也是28天。这意味着,月球上的一昼夜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
“古人把月亮称为广寒宫,一点都不假。月面夜间最低温度可以降至零下180摄氏度,电子设备根本无法工作。”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李本正说,“更要命的是,月球上的一晚上相当于地球上的14天,可谓‘长夜漫漫真难熬’!”
为此,科研人员为“玉兔号”精心设计了休眠模式——14天工作,14天“睡觉”。
该“睡觉”的时候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养精蓄锐,该“起床”的时候又能自动唤醒重新投入工作。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作息,极大地增强了“玉兔号”适应月表恶劣环境的生存能力。
经历极低温度后,“月夜唤醒”是一个难题。科研人员为月球车设计了可伸缩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白天工作时展开,夜晚则收起来,将仪器设备包在里面。这种“包裹式睡眠”,有助于保护各种仪器不被冻坏,确保月球车有剩余电力“自主醒来”,重新展开太阳能电池帆板迎接阳光。
对于一些特别娇嫩的设备,车内还专门准备了“暖宝”——核电池。资料显示,核电池提供电能时间非常长,一个硬币大小的核电池,就可以使用5000年。这项技术如能成功,将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核动力应用于太空探测的国家。
“不仅气温低时要睡觉,气温高时也要小憩。”测控系统主任设计师张波介绍,“白天时,‘玉兔号’月球车的太阳能电池帆板还要调整角度,避免被阳光照射得太热。最热的月午,月球车还要进行‘午休’。”
张波告诉记者,“玉兔号”月球车设计寿命3个月,这意味着她要经历3个月球白天和3个月球黑夜。所有的工作,要在月球时间的“上午”和“下午”完成。
工作很高效——
承担数十项科学探测任务,“零距离”接触38万公里外神秘月亮
“着陆器通过反推发动机缓冲,在月面上徐徐降落,舱门打开,弹出斜梯。月球车缓缓舒展蜷缩的身体,调整好姿态,走出舱门,滑下斜梯,开始漫步月球……”中国科学院院士、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这样描述“玉兔号”月球车登临月球的场景。
“此前,‘玉兔号’月球车由着陆器背负,通过光学、微波等敏感器测量,在月球上空悬停、平移、避障,选择最佳着陆点安全降落月球表面。”欧阳自远说,“在这个过程中,着陆器将采取路径优、燃料省、误差小的模式实现安全着陆。”
欧阳自远说,“玉兔号”月球车堪称一款非常聪明的机器人,依靠自主导航,选路线、上下坡、避障碍,走走停停,边走边“看”,并把探测到的数据自动传回地球,帮助人类更加直接、更加准确地了解38万公里外神秘美丽的月亮。
据介绍,“玉兔号”月球车底部安装了一台测月雷达,可发射雷达波探测二三十米厚的月球土壤结构,还可以对月球下面100米深的地方进行探测。“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欧阳自远说。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有限的时间,迫使“玉兔号”月球车高效工作——依靠各种先进设备,对月表进行三维光学成像、红外光谱分析,开展月壤厚度和结构科学探测,对月表物质主要元素进行现场分析,等等。
“嫦娥”即将启程奔月,祝福“玉兔”一路精彩!
“玉兔号”月球车8个分系统——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玉兔号”月球车由移动、导航控制、电源、热控、结构与机构、综合电子、测控数传、有效载荷8个分系统组成,业内人士形象称之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移动分系统:采用轮式、摇臂悬架方案,具备前进、后退、原地转向、行进间转向、20度爬坡、20厘米越障能力;
★导航控制分系统:携带有相机及大量传感器,在得知周围环境、自身姿态、位置等信息后,可通过地面或车内装置,确定速度、规划路径、紧急避障、控制运动、监测安全;
★电源分系统:由两个太阳电池阵、一组锂离子电池组、休眠唤醒模块、电源控制器组成,利用太阳能为车上仪器和设备提供电源;
★热控分系统:利用导热流体回路、隔热组件、散热面设计、电加热器、同位素热源,可使月球车工作时舱内温度控制在+55℃~-20℃之间;
★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由结构和太阳翼机械部分、桅杆、机械臂构成,主要为各种仪器、设备、有效载荷提供工作平台;
★综合电子分系统:将中心计算机、驱动模块、处理模块等集中一体化,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实现遥测遥控、数据管理、导航控制、移动与机构的驱动控制等功能;
★测控数传分系统:保证月球车与地球38.4万公里的通信以及与着陆器之间的通信;
★有效载荷分系统:月球车配备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全景相机、红外成像光谱仪、测月雷达、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等。
月球车史话
月球车,学名“月面巡视探测器”,是一种能够在月球表面行驶并完成月球探测、考察、收集和分析样品等复杂任务的专用车辆。
★世界首台无人驾驶月球车
1970年11月17日,世界上第一台无人驾驶的月球车由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7号探测器送上月球。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后,它行驶了10.5公里,进行了10个半月的科学探测,考察了8万平方米的月面,直至携带的能源耗尽,于1971年10月4日停止工作。
★世界首台有人驾驶月球车
1971年7月31日,“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的第二天,宇航员斯科特和欧文进行了航天史上首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两名宇航员驾驶4轮月球车,在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行驶了27.9公里,收集了77公斤月岩样品,之后返回登月舱。
★未来月球车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重返月球的热潮兴起,新一代月球车也将出现。从今天人类的交通工具,可以想象未来月球车的模样——单人乘坐的月球摩托,双座多用途的月球车,客货两用的月球车,月球的拖挂车,月面轨道巴士,等等。乘坐不同的月球车,人类将实现漫游月球的梦想。(记者张晓祺、柳刚特约记者成子龙)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