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评论>
谁来还于英生该有的人生?
谁来还于英生该有的人生?
来源: 红网 作者:周成洋 时间:2013-12-09 11:30
  1996年12月2日上午,居住在蚌埠市原中区一居民楼内的女子韩某在家中被人杀害。现场无明显打斗痕迹。案发后,蚌埠市中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安徽省高院二审维持原判。于英生及其父亲相继申诉。于英生父亲曾上诉多年,但是直至去世,他也没能为儿子摆脱罪名。
  
  2013年8月13日安徽省高级法院认为于英生故意杀害其妻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宣告于英生无罪。现年51岁的于英生,终于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但是他在此前却徒受牢狱之灾并背负了17年的“杀妻”罪名。无论是妻子的娘家人因误解将自己视为仇人,或是孩子因受到母亲惨死、父亲入狱的打击而出现自闭倾向,对于于英生来说这些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一个大好前程的公务员就因为这场“飞来横祸”必须承受本不该有的打击和压力,实在令人同情惋惜。
  
  身为死者丈夫的于英生在得知妻子死讯后应该是最为伤心的,但是警方却在这时指控他就是杀死自己妻子的凶手。面对这样的精神折磨,换做任何一个人恐怕都会愤怒、悲恨。尤其在于英生上诉无果且一审二审均为无期徒刑的判刑后,他的意志也许早已消磨殆尽,17年的黑暗光阴是足以让一个人对生活充满绝望的。面对这样的残酷现实,始终未能如愿帮孩子洗清冤屈的于英生的父亲更是含恨而死。试想想,一个父亲要看着孩子忍受十几年的白眼和唾弃,甚至说孩子还有没有未来都不太清楚的情况下,有谁能比于英生的父亲更理解悲哀的情绪?
  
  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细节是:在于英生无罪释放后,蚌埠市公安局立即组成专案组对原案卷材料和物证资料进行全面细致梳理,获得了案发现场犯罪嫌疑人DNA关键证据,并于今年11月27日将真凶拘传到案顺利侦破了此案。从8月13日到11月27日也不过就是数月时间,比起17年的暗无天日来真的只是弹指之间。一件长达17年方才找到真凶的案件,却让三个家庭都真真实实地领悟了心碎的滋味。而于英生所要吞下的毒果才是真的无奈,于英生要面对妻子娘家人的仇视,原先与妻子孩子共建的三口之家也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从小将其养育成人的父亲那山重情深更让他压力倍增。
  
  一件凶杀案,17年的冤屈,于英生的妻子被害,于英生的孩子自闭,于英生的父亲离世,还有谁敢说于英生的一生不是一个悲剧?在感慨警方破案效率之快时,笔者不得不提出几点质疑:“既然警方抓到了真凶,那么警方当初又是以什么证据认定于英生是凶手的?在立案逮捕起诉判刑的过程中,警方到底在于英生的悲剧中扮演什么角色?为什么17年前警方没有进行更精细更缜密的证物梳理,几个月就可以破的案件为什么拖了17年?虽然案件已经真相大白了,但是已经耽误了一个人的人生,而于英生只是特例吗?
  
  冤假错案一旦发生往往就会导致人间悲剧。于英生被判的是无期徒刑,所以他能坚持到沉冤得雪的一日,如果当时他不是被判无期徒刑而是死刑,那么今日他还能重见光明吗?或者说即使现在已经“走出”17年阴郁日子的他,还有以后吗?他最珍贵的年华、最珍贵的亲人、最珍贵的生活早已成为喧闹都市中的一缕尘埃。他用了17年去忍受寂寞,也许他将用余生去接受寂寞。“英生”本是一个充满福意和寄托的名字,但在大起大落的人生浪潮前,他的名字却是另一番意思:英姿飒爽犹酣战的人生只是被空“余”的寂寞独白—一于英生。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