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12月11日消息(记者 李晶晶)他们是一群残疾人,但残酷的命运并没能摧垮他们的意志,他们奋发图强,以勤补拙,最终结缘于IT,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在海南省海口市旧州镇道美村,有这样一群开朗乐观积极的“80后”残友,懂得感恩生活回报社会,他们辛苦创业,带来了国内先进的IT技术,不为自己享受,而是希望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找到“生活的价值”。
8人,把残友模式带到海南
6日上午,沿着一条泥泞坎坷的乡村路,记者来到位于海口市旧州镇道美村的海南残友信息研究院。
这是一座占地58亩的院子,院墙周围是一片田野。办公和生活健身的场所,是整齐划一的平房。去年1月17日,这座研究院正式揭牌使用,它也是我省残疾人培训就业示范基地。
“我们最初是8个人来到海南创业,现在环境比那时好多了,人手也越来越多。”研究院副院长刘运宝是广东人,因小儿麻痹症致双腿变形,小时拄双拐走路,后来坚持训练,甩掉了拐杖。2010年7月,包括他在内的深圳残友集团8个IT核心骨干移师海南创业,他们希望在海南建起一个IT行业科研机构及残疾人创业和康复疗养中心。
说到深圳残友集团,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国内有名的集中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高科技商业公司,是血友病患者郑卫宁与4位残障人士从一台小小的台式电脑创办起来的。目前,它已经获得世界CMMI五级认证,拥有软件、动漫、科技、电子商务、网社等32家社会企业、一家基金会、8家社会组织和3000多名员工的大型社会公益社企平台。
“‘残友’,you can(你能)”是他们的座右铭。怀着“把残友模式带到海南来,帮助这边的残疾人就业”的理想,刘运宝、单凯、石进、潘红兵、董镇东、张付有、邹小凤、苏维这8位南下的IT精英开始了艰苦的海南创业历程。这7男一女中,5位是肢残人士,3位患有肌无力,即肌肉萎缩症。他们大多行走不方便,有的要坐轮椅。
15万,创业的第一桶金
创业初期总是艰苦的,这一切对行动不便的8名残疾人来说,显得更加艰难。
首要的问题是没钱。由于深圳的总公司要支持各地的残友机构,他们在海南创业更多需要自力更生。8个人先在海甸岛租了两个套间,购买了电脑等设备后,连买空调风扇的钱也没有了。那时正值7月海南最热的时候,8个人吃住工作在一起,每天都是大汗淋漓。没有桌子,他们把电脑搬到自己床上,坐在地板上敲打代码。
艰苦持续了两个月,他们从网上接到了巴西呼叫中心的一笔业务,赚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15万元。“这笔钱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在网上能接到巴西的项目是因为我们有CMMI三级证书。”刘运宝解释,这个证书说明了一个团队的软件开发能力,加上他们,海南仅有两家。
有了钱之后就可以招兵买马了,于是,又有5个精通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残疾青年通过网络了解并加入了他们。“残疾人的成功注定比健全人付出更多。”刘运宝说,由于行动不便,残疾人的业余娱乐本来就很少,常常在电脑面前一坐就是一天,忙起来时,熬夜更是家常便饭。这种加班加点的苦,在他们看来却是充实的。张付有说:“有时会觉得苦,可一想到我们的付出可以帮助更多像我们一样身体不方便的大学生就业,就感到充满干劲!”
付出终于收获了回报。2011年底,他们完成了巴西外包项目、呼伦贝尔残联信息报送系统、广东佛山一家公司的OA系统、海疆在线、RC管理系统等众多软件项目的研发,赚了100多万元,真正在海南站稳了脚跟。他们决定,把钱全部投入到研究院培训就业基地硬件设备、无障碍改造费用和后勤保障服务上,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残疾人加入这个平台。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