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2月7日~8日,由中国经营报社发起举办,中同资本、三板汇承办的中国企业新三板挂牌与项目融资年会在上海顺利召开。在这样一个时点举办这样一场活动可谓恰逢其时。
在会上,不少机构乐观预期,扩容后,新三板每年将能吸收1000到1500家企业挂牌,而市场的容量也将达到15000家到20000家。新三板的定位是上市资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其作用是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资本市场的服务需求。来自股转系统的消息则让人振奋:新三板在明年5月以前会推出协议转让制度相关的交易规则和系统,8月份以后将会推出做市商制度。资本市场的又一次制度性盛宴令人期待。
随着“新三板”扩容的日益临近,券商也开足马力在跑马圈地,准备在这片“蓝海”大展身手。
“新三板大有可为。”国泰君安证券副总裁阴秀生在12月7日举行的“2013中国企业新三板挂牌与项目融资年会”(以下简称“新三板年会”)上表示,目前在国泰君安,信用交易业务两融余额行业排名第一,今年已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继两融业务之后行业预计,场外市场特别是“新三板”业务,将带来新的巨大利润增长点。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下称“股转系统”)的公开信息显示,到12月11日为止,我国的新三板正式挂牌企业已经达到351家,主办券商已达到79家。而据业内估算,随着“新三板”的全面扩容加速,挂牌上市的企业数量会迅速靠拢目前主板上市的公司数量,并有望增至几千家。
“新三板”扩容或年内破局
“新三板扩容全国方案年内将出,作为今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务院或在12月底前宣布扩容方案。”股转系统副总经理陈永民近日在参加某论坛时表示。
据报道,前期申报的企业都已得到反馈意见,并完善了正式申报材料。而近日,全国股转系统公司已要求“新三板”项目组准备前期申报企业的证券简称和代码申请书。
这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市场对“新三板”全国范围内扩容的预期。此前,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到,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而“新三板”一直以来被视作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新三板”市场扩容的日益临近,金融机构开始憧憬一系列金融创新业务所带来的机遇。
在阴秀生看来,券商在“新三板”业务上大有可为。“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和国泰君安等研究表明,在2015年到2017年期间,挂牌企业数量可以达到5000家。”阴秀生说,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新三板”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将近19%,超过了创业板15.7%的收入增速。从行业来看,信息技术类企业占比最高,占到48%,其次是制造业,然后是服务业。这与中小板、创业板比,比较有特色。
在12月7日的年会上,多位与会人士表示,尽管“新三板”当下的市场流动率较低,但随着挂牌企业数量的增加,流动性有望提升。国泰君安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新三板”的换手率不到2%,而同期台湾地区场外市场的换手率约在30%左右。
分析人士指出,此前,交易制度对流动性形成严重抑制。首先,新三板实行协议成交,即买卖双方在交易之前须明确身份、商定交易价格并委托营业部安排过户。这一制度安排大大抬高了交易的搜寻成本,致使买入和卖出都较为困难。其次,除机构投资者外,个人投资者仅限于原发起人股东,致使参与者寥寥。再次,投资门槛较高,以30000股为基本交易单位。
在券商看来,提高市场流动性非常关键。“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交易制度,也就是市场的流动性,企业为什么到新三板挂牌?第一是希望融资;第二是股份流转方面的需求;第三是用制度来规范自己的经营和发展;第四是商业方面的需求。其中比较核心的是股份流转方面的安排。”国泰君安证券场外市场部总经理陈扬说。
对此,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沈国权认为,“股权结构、交易制度、挂牌公司数量等问题都制约新三板的流动性。但随着明年交易制度的双向报价系统以及市场扩容,可能会对市场的流动性起到提升作用。”
“不过,对新三板我还得泼点冷水。一是风险比较强;二是有投资门槛;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和深交所不一样,深交所是通过市场差价获取利润,而投资者在新三板的体系目前没有建立起来,现在有一个价格发行的可能,但和主板、创业板、中小板获取市场的差价还是有很大差距,新三板明年扩容以后,市场不可能马上起来,需要一段时间来培育。”沈国权说。
大券商转型掘金百亿蓝海
今年以来,由于IPO开闸的预期一再落空,券商纷纷把目光转向了并购、新三板等业务,上半年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同比增长90.20%。随着“新三板”扩容,券商还将迎来更多发展机会。
显见的是,包括“新三板”在内的场外市场是未来券商竞争的前线阵地,尤其是投行业务,今日的布局可能决定未来的地位。
阴秀生表示,和原来的市场相比,扩容后的“新三板”市场有三大突破:一是投资者的范围大大拓宽,单笔投资规模要求下降,包括自然人都可以进行投资;二是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最早提出来小额、快速、灵活的融资制度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三是交易方式多样灵活,明年还将引入做市商制度。
春江水暖鸭先知。据了解,当前证券业的商业模式正由传统的通道业务向资本中介业务转型,券商的收入来源也因此由经纪和投行业务向两融、固定收益、资管、直投、质押融资、做市等业务拓展,且利润的主要贡献来自新业务。
据了解,随着“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成倍增加,在业务上,券商有可能推出债权融资工具和股票质押贷款产品、开展优先股、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试点。目前券商在股权转让系统的业务主要还是推荐企业挂牌、股权转让的经纪业务,收入较少且单一。未来随着新三板扩容,配套制度的完善,券商有望开展做市商业务和转板业务,个人交易者引入也会增加市场流动性,增加经纪业务收入,“新三板”业务将成为券商收入新增长点。
多位分析人士认为,“新三板”业务未来对证券公司收入的贡献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挂牌带来的投行收入;二是通过做市商等带来的经纪收入;三是通过直投、资管等业务获得的投资收入。
华泰证券测算认为,至2017年,该业务对券商收入贡献分别为2.99亿元、29.50亿元、56.81亿元、105.57亿元和163.15亿元,以2012年全行业总收入1294.71亿元为基数,“新三板”业务各年分别为券商新增收入0.23%、2.28%、4.39%、8.15%和12.60%。
一场券商之间的激烈较量也在上演。截至9月25日,从“新三板”业务主办情况看,申万、长江、广发、齐鲁、中信建投、国信、中原、西部、南京、国泰君安等业务量前10的券商占据了约58%市场份额,而其他38家券商占42%,市场集中度较高。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申万、广发、国信外,传统大投行如中金、中信、国泰君安、海通、平安、招商等券商并未进入前十,这与中小板、创业板的业务格局迥异。这主要是因为“新三板”长期边缘化且券商难以盈利,主流投行将主要资源向IPO和并购重组业务聚焦。相反,一些中小投行出于差异化定位和战略布局,将“新三板”业务抬高到重要位置。
不过,随着“新三板”的重要性逐步被认可,传统大投行正积极布局“新三板”。大投行由于定价能力强、业务经验丰富且资本雄厚,或将在后续的业务格局中提高话语权,“新三板”业务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