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过后,不少高校都进入了期末考试阶段。而近日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则推出了一项考试新政:学校只提前通知各班级考试时间和地点,不通知考试具体科目。此举被学生称为“通考不通科”。校方称这有利于防止学生作弊。(1月14日海口网)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有“考试”以来,作弊与防作弊就开始树敌而战,至今也分不出个高下,反倒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情况频现。这其中凸显了两种危机,一种是“诚信危机”,一种是“信任危机”。但是,这些都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象上来看,其中的导火线必然是一种制度或者一种目标的缺失或者错位。
近年来作弊的手段是越来越先进,作弊的方式是越来越大胆,据报道,有些考试培训机构在考生考前有“秘训”,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把频点混在广播电视信号中传送答案,确保考生“通过”。当然,大学校园的“作弊”与“防作弊”硝烟一直在弥漫着,一方是学生的各种“小抄”、各种“替身”,一方是学校的各种规定、各种惩罚。试想,学生为何要“作弊”?为何要置个人“诚信”于不顾?当各种“防作弊”新政层出不穷时,学校是否想到了自身的问题?毕竟“一个巴掌拍不响”。
社会缺少脚踏实地,教育缺少脚踏实地,学校缺少脚踏实地,教师缺少脚踏实地,那么,学生呢?在一个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作弊”便是一种捷径。各种腐败造就各种捷径,各种捷径造就各种作弊,各种作弊造就各种防作弊,这种逻辑貌似荒诞,但也不乏道理。倘若根源不治,什么规定、什么惩罚都将徒劳,作弊与防作弊之战也即衍生为诚信与信任之战,最终结果将两败俱伤。
所以,我们需要阳光的考试,更需要阳光的环境!
相关链接:
清理作弊,重在铲除不诚信土壤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