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17日宣布,拟对美国国家安全局广受争议的秘密情报监控项目作一定程度的调整,包括改革对内电话监听项目、承诺不监听盟友领导人等,但坚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情报监控现状。这是去年6月斯诺登踢爆美国大规模窃听和监视项目后,奥巴马对美国情报问题最为全面的回应。
奥巴马当天在司法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自己对情报监控项目改革的决定,以期平息争议、挽回公众信任。但其决定主要是笼统的改革意向,细则还有待今后数月内由政府部门、情报机构拟定,部分内容更需国会批准。
暂停大规模搜集美国公民电话记录
在对内监控方面,第一,奥巴马提出国家安全局对内电话监听项目开启“转型期”,暂停大规模搜集和存储美国公民电话记录的作法,寻求不由政府来存储这些记录的新方案,并下令司法部长霍尔德和情报部门在3月28日前拟定和上报新方案细则。第二,他提议国会批准组建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小组,参加美国外国情报监控法庭对秘密情报项目的审批过程,以代表民众保护隐私的呼声。
在对外监控方面,奥巴马承诺,情报监控必须以合法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为目的,不能出于非反恐等安全需求而监控外国公众,不能对亲密盟友的领导人实施电子监控,以此挽回盟友及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心。但他强调,美国情报机构将继续针对外国政府的情报搜集工作,美国政府不会仅仅因为自己情报工作更高效而道歉。
不再监视紧密盟友国家领导人通讯
至于海外情报活动,美国将只出于国家安全目的收集相关情报,而不是不加区别地监视和监听普通民众的邮件或电话。限制美国情报机构使用和保存个人信息的时间。美国情报机构仍将针对一些外国政府的意图进行情报活动,并且“不会因为美国情报活动更为有效而道歉”。美国依赖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政府和国家领导人的合作,他们应对美国将其视为“真正的伙伴”充满信心。除非出于迫不得已的安全目的,美国将不再监视紧密盟友国家和政府领导人的通讯。
“我已经清楚地告诉情报界,除非有不可回避的国家安全目的,不要监听亲密友国与盟国领导人的通信,如果我想知道他们对某件事的看法,我会给他们打电话,而不是监听他们的电话。”
将加强刺探别国情报 不会表示歉意
谈及境外情报改革,奥巴马宣布叫停窃听盟国首脑。根据斯诺登提供的文件,美国情报机构一直在窃听多国首脑的通讯工具,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等盟国首脑。
他称,如果自己想了解这些首脑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我会拿起电话与他们通话,而不会采取监视的方法”。
但奥巴马明确表示,美国将继续刺探别国情报,“继续在世界各国收集有关政府意图的信息。我们不会因为我们的工作可能更加有效而表示歉意”。
欧盟:加强对欧盟向美国传输的商业信息保护
欧盟委员会17日晚间发表声明,对美国总统奥巴马当天宣布对美国国家安全局秘密情报监控项目作出调整表示欢迎。
声明说,奥巴马的承诺显示,美国认真听取了欧盟对此事的合理关切,双方就此进行的实质性对话取得了成果。奥巴马的承诺“向着重建信任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时为欧美讨论更加有效的适用于大数据应用的数据保护规范和共同法律协定开辟了道路。欧盟认为,美国在规范数据监控方面还需作出更多努力,加强对欧盟向美国传输的商业信息的保护。
奥巴马谴责“棱镜门”告密重申不饶恕斯诺登
奥巴马在讲话中再次谴责了“棱镜门”事件告密者斯诺登的泄密行为。
自2013年6月以来,前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通过媒体陆续披露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网络和电话监控项目,在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尽管奥巴马承诺对情报监控项目实施改革以平息众怒,但政府高官、情报体系官员以及部分国会资深议员一直以反恐等理由为该项目辩护。
美民众:将就政府收集民众电话情报活动进行诉讼
美国政治中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一些由政府主导的重大新闻常常被放在星期五发布,其用意之一便是冲淡这一新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奥巴马这一重要讲话再一次安排在了星期五,或许不乏类似谋虑。然而,一项最新盖洛普民意调查显示,67%的美国民众对政府情报收集活动仍感不满。
奥巴马的改革举措仍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有关民众的大规模信息“元数据”由谁保留便是其中之一。美国国会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反对将个人资料转交给电信公司。他说:“这样做可能会同样引起对侵犯个人隐私的担忧。”华盛顿的民主和技术中心主席莱斯利·哈里斯说:“把资料转交给电话公司或者第三方肯定不能排除担忧和风险,可是问题的症结是由谁来掌握资料,我认为总统没有抓住要点。”美国公民自由联盟执行主任安东尼·罗迈罗说,奥巴马并未致力于停止大规模收集民众的电话记录,他接近于了解民众的关切,但却从真正的改革退却下来。该组织将继续就美国政府收集民众电话的情报活动进行诉讼。
美国改革监听不动真格 对内灭火对外安抚
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所给出的含糊说法难以服众,而拒绝道歉的态度更显得缺乏诚意,这样的改革恐难获得国际社会认可。
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布鲁斯·里德尔分析说,奥巴马当天宣布的改革意向更侧重于加强美国情报监控项目的透明性和受监管力度,而非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项目。(常红)
综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环球时报、北京晨报等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