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少养殖业遭受的疫情损失,国内家禽行业协会及企业最近联合向各级政府递交公开信等,请求“停止实行H7N9的每例通报”。卫生部门表示,对家禽业遭受的损失,谁都同情并揪心。但不通报新增病例,于法无据,于事无补。(2月4日新华网)
非典之后,如何应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政府与民众已形成共识,即以人为本,及时通报,公开透明。H7N9系2013年3月才首次在人体上发现,目前虽未发现H7N9人际传播的能力,但其传播途径仍需明确。2013年冬季以来,H7N9禽流感疫情再次暴发,确诊人数持续增加,并且集中于某些省份。在疫情形势仍然严峻,公共风险无法真实评估的情况下,停止通报无疑如掩耳盗铃。坚持通报,不仅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公开透明的原则底线,也是疾病预防、治疗与研究的切实需求。
家禽行业协会与企业呼吁停止通报的动机可以理解。毕竟,为保障公共安全,养殖业牺牲巨大,确实应予扶持与补偿,但扶持不等于要减少信息公开的力度,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很显然,在事关公共安全上,行业利益不能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退一步说,假设真的减少疫情的曝光度,就能“解救”家禽养殖业吗?显然不是,病例的增减、疫情的暴发程度不会因通报与否而变化,防控工作也不会随之松懈。与其希望减少曝光度,不如加快理念更新与产业转型。未来养殖业终将是“集中饲养、集中宰杀、冰鲜上市”的模式,这就更需要家禽养殖业提档升级,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更加注重科学养殖、规范防疫和质量标准,从源头上遏制H7N9及其他疫情发生的可能。
此外,从已经发现的H7N9病例来看,在农贸市场接触活禽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在转变禽业养殖模式同时,需要转型的还有宰活卖鲜的传统活禽交易模式。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活禽交易市场迟早会萎缩乃至关闭。中国人喜欢购买活禽,除了饮食习惯、文化观念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现买活禽更加放心。要减少直至消除活禽交易,既需要对公众观念的引导,也需要禽业生产者生产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更有资质保证,通过质量安全认证、品牌连锁经营等方式,打消公众的疑虑。
H7N9疫情是对禽业产业升级的考验,带给政府部门的则是公共服务的命题。此次禽业企业要求停止通报,几乎是个“不可能实现的诉求”,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实可以看做是禽业企业吸引公众目光,盼望救助的无奈之举。禽业的转型,将对养殖品种、屠宰设施和流通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这都需要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但H7N9来势汹汹,企业根本来不及着手准备。观念上需要政府做出引导,标准上需要行业规范,资金上更是需要补偿、贷款、税收等多种扶持。这对政府的服务能力、协调能力都是一个考验。
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公众、企业、政府应是利益共同体,在危机面前,只有联手应对,齐心协力,才能最终战而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