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5日发布报告,谴责梵蒂冈罗马天主教廷利用收养政策,在过去数十年里任由教职人员“强奸和性骚扰了上万儿童”,并敦促教廷公开其关于教士娈童案的调查文件,并将试图隐藏自己罪行的神父公之于众;报告还对天主教廷在同性恋、避孕、堕胎等争议问题上的传统立场提出严厉批评,要求后者重新评估政策,以确保儿童权利,及儿童获得卫生保健的途径。
事实上,天主教和娈童之间的关系,早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教廷在对待教士娈童问题上长期捂着盖着,坚持“家丑不可外扬”的内部调查机制,且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天主教要求教职人员脱离家庭“全心侍奉上帝”,教廷始终反对女性出任教职,对堕胎、避孕、同性婚姻、离婚都持反对态度。但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改革方案,最终导致一个个新教派诞生,却并未能推动天主教在这些方面做根本性改革。
以保守著称的前任教皇本笃十六世不仅一贯禁止教士结婚,反对妇女出任教职,宣传妇女顺从男人,而且对愈演愈烈的娈童丑闻遮掩、回避;以开明著称的现任教皇方济各在某些方面让人耳目一新,他曾是枢机中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谴责娈童丑闻的,出任教皇后不久,就于去年12月成立独立的调查委员会,强调对所有涉嫌娈童丑闻的神职人员和天主教管理层“一查到底”,他还曾主张宽容未婚妈妈和非婚生子女,强调尊重妇女,反对歧视移民和异教徒。但同样是这位开明派教皇,坚持反对同性婚姻,反对堕胎和避孕,反对妇女出任教职和神职人员结婚。在联合国报告出台后,教廷迅速做出反应,一方面承诺对恋童案“加强调查”,另一方面却对报告中有关避孕、堕胎等教廷传统立场的指责拒不接受,称之为“干涉教廷内部事务”,由此可见,天主教传统的改变,并不会因个别领袖人选的变化而特别“提速”。
一些观察家指出,近年来由于娈童丑闻不断出现,天主教廷在欧美的名声受到很大打击;而在中国却呈现相反的态势,许多人将天主教视作“社会道德净化”的希望所在。这究竟是为什么?
欧美、尤其欧洲“旧世界”,历史上曾经历过中世纪的“天主教黑暗”,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社会和文化,都经历了一个从“宗教化”到“自由化”的过程,将世俗化和自由化当作历史的进步,对天主教中的消极成分也有更多、更清醒的认识;反观中国,对天主教这种外来宗教中的消极成分体会不深,出现前述认知反差,是完全可以理解,也无可厚非的。
对此,客观的态度,应是用“平视”的眼光看待罗马天主教会的娈童丑闻,既不能因此对整个教派戴上有色眼镜,也不应以“维护信仰”为由,对客观存在的丑闻视若无睹,或顾左右而言他。▲(作者是旅加华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