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清晨,海口大雾笼罩。记者 黄一冰摄
海口网2月18日消息(记者 陈小萍 杨杰 实习生 沈方瑀)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不断推进,海口城市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市优良的自然环境受到越来越多中外游客的青睐,洁净的空气已成为海口一张亮丽名片。
不过,2013年海口的空气质量让我们有了担忧,空气质量指数也数日为100以上而达到轻中度污染,大气污染再次给城市环境敲响了警钟。
“如果空气不行了,发展的意义何在?”如何降低PM2.5浓度,还百姓洁净空气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即将召开的海口市“两会”热议的话题。2月17日,市政协委员们就此建言献策,呼吁采取更得力的措施,打好“呼吸保卫战”。
走访
大雾影响出行和生活
“今天的雾好大,就像眼前蒙上了层纱,对面来个人,不到眼前根本看不清。”2月17日清晨,家住亚洲豪苑南区的刘阿姨背着用具准备晨练时,不禁发出这样的惊呼。
刘阿姨说,因为雾气笼罩、能见度低,几十米开外的楼房、道路和景色几乎都模糊在了雾气里,喜欢晨练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如果一些老年人患有对环境敏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在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阻碍,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等。
“之前跑市区,大概20分钟左右,今天早上差不多用了一个多小时。”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他早晨6点多开车从灵山镇来市区,一路上能见度很差,只好把车大灯和雾灯打开,慢慢往前开,“走直路时,车速就只能控制在时速20公里之下,一路上开得特别小心。”
虽然大雾多少妨碍了市民生活,不过大的影响却没有出现。据海口市环保部门实时监测显示,昨天早上我市空气质量仍然保持优良。
现状
空气质量不容乐观
海口有一个“第一”,让所有的市民特别自豪:2012年8月20日,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中,海口市在113个重点环境保护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最好,是惟一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随后的数据显示,2012全年海口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至2013年7月,海口的空气质量连续23年一直排名全国第一,被广大市民和游客誉为“天然氧吧”。
去年,全国多地雾霾频发,空气质量问题备受关注。海口作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省会中心城市,在争取保持全国一流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中度空气质量污染。尤其是入冬以来,我市的空气质量不容乐观,五个空气质量监测点出现不同程度PM2.5超标现象,长时间居于70mg/m3左右,甚至突破200的指标,为轻、中度污染,从全国排名第一变成了第六。
探究
机动车尾气尘排放污染环境
导致海口的空气质量有所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据环保部门数据显示,对海口PM2.5贡献率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机动车尾气尘排放占35%、开放源尘(城市扬尘和建筑施工污染)21%和二次源尘(外来源)20%,这三者就是海口环境空气质量主要污染源。
“汽车保有量的剧增给海口的空气带来了影响。”市政协委员覃碧霞说,截至2012年9月底,海口市机动车保有量约45万辆,“大多机动车集中在中心城区行驶,机动车尾气排放及道路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扬尘,增加了PM2.5浓度。”
市政协委员王丽霞认为,夜宵摊烧烤摊带来的污染影响了海口空气质量,黑炭具有惰性,不完全燃烧后所产生的油烟不会溶解,路人吸入肺泡里,也会引发肺病。
民建海口市委认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饮食、娱乐、服务企业的污染越来越严重,而管理难、缺乏针对性的污染防治管理办法是海口空气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委员连线
将扬尘污染控制纳入“五大工程”考核
如何打好“呼吸保卫战”, 让市民享受更洁净的空气?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市九三学社政协委员们认为,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是提升空气质量的根本之道,建议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下大力气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如减少小轿车使用率,并号召有车族多选用绿色出行工具,积极发展电动车产业,加大生产企业汽改电的科技支撑和研发力度,严格城市建筑施工管理并实施绿化行动,如多绿地、多种树。“相关职能部门要着力调研影响我市我省大气质量的产生机理和污染源结构情况,采取得力措施推进有效防控工作。”市政协委员廖文川建议,加大执法力度,对各种生产违规、超标排放,黄标车乱排放和人为扬尘现象从严治理。
市政协委员周道斌建议,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以公交、环卫等行业和政府机关率先推广使用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加快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
市政协委员王丽霞提议,将扬尘污染控制纳入“五大工程”进行考核,实现扬尘污染控制的长效、常态化管理。
民建海口市委表示,应制定并出台适合海口市环境保护要求的地方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有详细的、可行的法律依据行使执法和管理权利。
相关链接
市两会厉行节约避免浪费 城区代表委员不安排住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