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严重、多发的雾霾在多个城市引发了“呼吸保卫战”。而“呼吸保卫战”只是由土地污染、水污染和食物源污染事件引发的诸多“环境保卫战”之一。在这场横跨中国的“保卫战”中,民众要求政府拿出有力、有效、可行的治污方案。政府尤其是地方环保或资源管理部门,却时常陷入两难境地。一手抓生态文明,一手抓经济建设,两手抓,却难以做到两手都能硬。
现代社会中,环境污染根在资本。人们看到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美丽乡村和城市,却忘记了在资本和市场的力量渗透中国之前,中国也有美丽的乡村和城市。今日,在资本力量没有渗透到的地方,依然有秀美的环境。而在西方国家把污染产业转移到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之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也饱受雾霾和污水的困扰。
民众的环境诉求,不仅是基于对污染和生态退化现象的不满,更是对环境污染背后社会不公的不满。有舆论称,中国的环境问题根源在于一小部分人为了获取利益而侵占广大人民的环境权益,损害了环境权益的公平。笔者认为,这一小部分人,其实是资本的人格化身——资产者,以及与资本相关的既得利益者。在经济领域,资本追逐利润不仅侵占工人、农民和中产阶级的经济利益,而且牺牲了他们的资源、环境和健康利益。资本积累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和财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在引发资源和环境的破坏。
在环境的政治经济学语境下,环境污染表现为不断恶化的人与环境的关系,而本质上是以权力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正是资本权力的强大,允许资本以环境为代价追逐最大化的利润。资本力量通过对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形成不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社会权力结构。环境政治经济学者博伊斯认为,购买权力、决策权力、议程权力、评估权力和事件权力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五个权力维度。
既然资本破坏了环境,那么治理环境污染,或者是让资本走出去,或者是将资本圈起来,或者让资本发挥好的作用。中外的环境治理大多采取这些措施。近年来,政府、市场和资本的环保措施收到了一些成效。但现今的中国离实现“美丽中国”的梦想还有一定差距。最近的雾霾引发了更大范围对环境的关注。国家的环保努力和投入不可谓不大,但是为何效果不佳?这里既有多头监管、权责不明等操作层面上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三十多年来形成的依靠逐利资本谋求经济发展的路径。虽然依靠资本依然是未来改革的路径,但是广大民众希望缩短或减轻改革的阵痛。
限制资本破坏环境,政府需要有所为,广大民众更要有所为,可以拿起手中的舆论、知识和法律武器,借助政府和非政府渠道,对资本权力加以限制,把资本放入制度的牢笼。▲(作者分别是美国麻省大学阿默斯特分校经济系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