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分重点院校实行的自主招生中,农村考生人数远远低于城市考生。自主招生“嫌村爱城”现象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他们认为,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比例,在自主招生环节要为贫困地区农村孩子制定特殊政策和评价标准。
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2年间,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由51.2万增至192.6万,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已基本相同。
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另一种“滑落”:重点高校、特别是名牌大学里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有调查显示,最近20年来,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占比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也已不足二成。
曾在高校任教的全国人大代表高亚飞说,2003年启动的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但同时,这项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特殊才能”,很多家长花巨资送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刻意培养自身的特殊才能,从而“赢取”自主招生。而在农村,一方面家长难以支付巨额培训费用,另一方面相对专业的培训机构几乎没有。
杭州一位教育学者分析说,名校自主招生都存在不低的“隐形门槛”——除了学业成绩,学生还要有学科竞赛高级别的获奖,或者突出的才艺能力,恐怕只有省会城市或者教育发达县市的少数重点高中学生才“玩得起”,绝大多数农村家庭连培养费用都负担不起。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卢凌认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科目或者社会实践少,而这恰恰在自主招生评价标准里占了较多权重。
“农村生源在重点高校占比太低,主要原因在于基础教育阶段享受到的资源不一样,这是目前我国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卢凌建议,在自主招生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扩大农村生源在省级重点高校中的自主招生比例。
“创新性人才并不代表就是偏才怪才,自主招生可以侧重学科特长,但不能忽略综合素质。受教育资源的制约,学科特长和创新实践是农村地区孩子的短板,但不代表他们就没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和潜力。”高亚飞说,不能仅以“特殊才能”论英雄,应该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去挖掘优秀农村学子的潜在综合素质。
据了解,一些重点高校已经开始在贫困农村加大自主招生。中国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施“自强计划”,面向自强不息、德才兼备的农村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韦巍巍介绍,“自强计划”实施以来,该校每年选拔招收的贫困学生数量占总招生数的百分之一,这一比例相对其他同类高校而言已比较高。此外,从2012年起,学校按照教育部等部委的要求,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每年拿出总招生数2%的比例,专门划线,提前录取。
韦巍巍说,从这两项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贫困地区的生源比例虽然相对城市生源而言占比不高,但是整体趋势是在增加。如果国家能够再出台相应的政策,就能保证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朱鸿民说,保障贫困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应该制定一项长远的规划。在自主招生制度上,也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地区教育的特殊情况,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确保一定的录取比例,并形成长效制度。(采写记者:王圣志徐海波 许晓青 叶前 刘美子 周蕊)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