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3月17日消息(海口晚报记者 宋亮亮)藏身乡村的交通隐患,再次敲响了安全警钟!
安全隐患何以安身?近年来,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机动车日益普及,客流量和车流量激增,交通安全问题逐渐暴露。而乡村交通长期存在诸多“软肋”,严重妨碍了问题的解决,以致隐患丛生、事故频发。
消除安全隐患,关键是解决“软肋”。乡村交通的薄弱环节,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硬件设施、日常管理、安全意识。为此,要想有效解决乡村交通问题,必须三管齐下,对症下药。
完善交通设施是基础。交通设施,既能规范行为、疏导秩序,还能加强警示、遏制违章。作为政府一项重要的民生投入,全省乡村道路建设可谓如火如荼。路越修越好,可配套设施没有跟上,像红绿灯、摄像头、减速带等基本的交通设施,在乡村道路上依然是“稀罕物”。缺乏有效束缚,不少机动车如脱缰之马,违章肆无忌惮。因而,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投入,逐渐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新修道路时,在规划、设计环节就要考虑配套设施,增强前瞻性与科学性。
加强执法力度是保障。从省交警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乡村已成为交通事故的重灾区。可是乡村的交通执法力量普遍薄弱,日常管理不到位,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虽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集中整治行动,但交通乱象很容易反弹,难以出现实质的改观。鉴于乡村交通状况的复杂性与顽固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准备。相关部门应合理部署执法力量,加大专项整治的密度,强化日常监管的力度,逐步清除管理死角。
增强安全意识是根本。构筑安全、有序、文明的乡村交通环境,广大乡村居民是“主力军”。很多乡村居民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正是乡村交通安全事故频发的症结所在。这就要求乡村居民时刻牢记“安全”,自觉做到“安全”;主管部门要把交通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程,在乡村常抓不懈,并针对乡村居民的特点,利用乡村文化室、学校、群众活动等载体,开展形式灵活、内容生动的法规宣传、知识普及和警示教育,切实补好“安全”课。只要“软肋”硬起来,安全隐患何处藏?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