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制倒逼“起跑线”之殇
来源: 红网 作者:朴鲁 时间:2014-03-17 16:59
3月12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在中国青年网、未来网联合主办的“青年与代表委员面对面”访谈活动上提出,是家长把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他说到:“太看重了起跑线就会累死在起跑线上,这是害孩子的。”(3月12日中国青年网)
这一席话把家长推到了教育的审判席上。诚然,现在家长越来越看重起跑线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就没有平息过。许多家庭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业功课,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考了几分,考了几名,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层出不穷,家长苦心经营,孩子却叫苦不迭。而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作祟之外,攀比心理也驱使着家庭以“不甘落于人后”来教育孩子。曾有一度,“别人家的孩子”在网络上蹿红,不少子女诉苦,最可怕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找的对象也好,简直就是父母口中的“完美”模范。一对比,自己则是干啥啥不行,吃嘛嘛没够。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已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常用手腕。家长们鞭策着、激励着、安排着,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而贵州大学校长“是家长把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的言论也由此而来。
的确,人生如果作为一场跑步来看,肯定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怎么样,并不能代表你最终的成绩,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是坚持力,教育也是一样。但是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的责任全都在家长身上?笔者并不赞同。一般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做父母的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使得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处于“劣势”。中国的户籍制度实行多年,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生活于大城市的孩子比小城市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享有更多的福利。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地区高考录取线差别大,为了弥补最初的不公,有些地区的家长不得不咬牙对自己的孩子施压,期望孩子能上一个更好的大学。虽然大学并不是一个人人生的终点,上了一个好大学并不能保证就能有个好的出路,但是,在中国大环境下,接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沿用现有的教育轨迹,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大学没毕业的人何其多,但是比尔盖茨只有一个,逃离义务教育的何其多,但是郑渊洁这样的爸爸也只有一个。与其说家长要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如说家长们被逼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个好大学,无非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严峻,找个好工作谈何容易。虽然好大学和好工作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也是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分配不均,国家提出“985”“211”这样的概念,将一部分经济实力、竞争力、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较强的学校甄选出来,对其进行政策倾斜和引导,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本身就造就了“好学校”“差学校”“名校”等等的区别。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好学校大家自然都想去,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好坏学校差距,也引导了就业形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上也延续了对高校的划分,“985、211高校毕业”已经成为一个应聘的硬件,与其说是就业歧视,不如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仅凭毕业院校一竿子就把不少人挡在门外,而高校录取又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这让家长如何不卯足了劲逼着孩子好好学习?由此也可知,为何奥数如此火爆、兴趣特长如此受欢迎,艺考热一年赛过一年。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仅调动着学生和老师,也在调动着家长。
光喊着让家长改变思维,改变教育方式,却不思索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不是教授,也不是专家,在教育上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独到的见解,“看得长远”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试问一个普通的百姓,能将教育看得有多远,大家能看到的,是这个学校好不好,要进这个学校要多少分,需不需要花钱走关系、兴趣特长能加多少分等等这些实际的东西。看着孩子学习到半夜的身影,看着一天天加深的眼睛度数,家长除了心疼着急,更多的是无奈。可见,“起跑线”之殇是现行教育体制倒逼的结果,呼吁的是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文/朴鲁
这一席话把家长推到了教育的审判席上。诚然,现在家长越来越看重起跑线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似乎就没有平息过。许多家庭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业功课,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考了几分,考了几名,直接关系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课外补习班、兴趣班层出不穷,家长苦心经营,孩子却叫苦不迭。而除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作祟之外,攀比心理也驱使着家庭以“不甘落于人后”来教育孩子。曾有一度,“别人家的孩子”在网络上蹿红,不少子女诉苦,最可怕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找的对象也好,简直就是父母口中的“完美”模范。一对比,自己则是干啥啥不行,吃嘛嘛没够。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已成为了家庭教育的常用手腕。家长们鞭策着、激励着、安排着,剥夺了孩子自由成长的时间和机会。而贵州大学校长“是家长把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的言论也由此而来。
的确,人生如果作为一场跑步来看,肯定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时候怎么样,并不能代表你最终的成绩,马拉松比的是耐力,是坚持力,教育也是一样。但是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的责任全都在家长身上?笔者并不赞同。一般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孩子是这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做父母的有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中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使得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处于“劣势”。中国的户籍制度实行多年,由于地区发展不均衡,生活于大城市的孩子比小城市的孩子拥有更多的机会,享有更多的福利。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地区高考录取线差别大,为了弥补最初的不公,有些地区的家长不得不咬牙对自己的孩子施压,期望孩子能上一个更好的大学。虽然大学并不是一个人人生的终点,上了一个好大学并不能保证就能有个好的出路,但是,在中国大环境下,接受现有的教育体制,沿用现有的教育轨迹,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大学没毕业的人何其多,但是比尔盖茨只有一个,逃离义务教育的何其多,但是郑渊洁这样的爸爸也只有一个。与其说家长要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如说家长们被逼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上个好大学,无非也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式严峻,找个好工作谈何容易。虽然好大学和好工作并不能完全划等号,但是也是有巨大影响的。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也分配不均,国家提出“985”“211”这样的概念,将一部分经济实力、竞争力、师资力量、科研力量较强的学校甄选出来,对其进行政策倾斜和引导,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本身就造就了“好学校”“差学校”“名校”等等的区别。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好学校大家自然都想去,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的好坏学校差距,也引导了就业形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上也延续了对高校的划分,“985、211高校毕业”已经成为一个应聘的硬件,与其说是就业歧视,不如说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产物,仅凭毕业院校一竿子就把不少人挡在门外,而高校录取又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这让家长如何不卯足了劲逼着孩子好好学习?由此也可知,为何奥数如此火爆、兴趣特长如此受欢迎,艺考热一年赛过一年。高考这根指挥棒,不仅调动着学生和老师,也在调动着家长。
光喊着让家长改变思维,改变教育方式,却不思索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不是教授,也不是专家,在教育上没有深刻的认识,也没有独到的见解,“看得长远”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试问一个普通的百姓,能将教育看得有多远,大家能看到的,是这个学校好不好,要进这个学校要多少分,需不需要花钱走关系、兴趣特长能加多少分等等这些实际的东西。看着孩子学习到半夜的身影,看着一天天加深的眼睛度数,家长除了心疼着急,更多的是无奈。可见,“起跑线”之殇是现行教育体制倒逼的结果,呼吁的是教育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文/朴鲁
(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