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社会长焦>
“慕课”只能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
“慕课”只能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
来源: 红网 作者:黄启龙 时间:2014-03-17 17:22
  由于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观已经产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通过网络学习,可能会比在教室里学习的效果更好。于是大约在2011年出现了第一个MOOC(是“MassiveOpen On lineCourse”的缩写,意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平台。MOOC(称为“慕课”)很快席卷全球高校,如今已开始向中小学领域渗透。
  
  笔者认为,“慕课”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原因如下:
  
  违背“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因年龄、智力、生活阅历、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差异,掌握知识的程度就有不同,要求教师“因材施教”。而“慕课”让老师只能按同一标准来设计和编排课程。一般以尖子生的水平设计课程和教法,大部分学生观看之后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脱离了教育本质。
  
  影响师生交流。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慕课”形式却成了教师唱“独角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状况,学生有疑问也没问的地方。师生之间没有了语言交流,也就没有了情感交流。学生是要用情感去感化的,学生的品行提高既靠“言传”也靠“身教”,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助长了学生的惰性。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本来就不强,组织他们在教室里上课,有些学生还开小差,那么不放教室里,要他们自己在网络上学习,他们有那么自觉吗?他们要么不学,要么“身在曹营心在汉”。
  
  加重师生负担。“慕课”形式将老师变成了演员,每一堂课都像一个精心编排的节目,课程设计成了影视制作。老师为了“节目”精彩,为了得到社会好评,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搞“形式主义”。这就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学生也不轻松,譬如不懂的地方,老师若当面点拨,一“点”就懂,而“慕课”形式,学生看几次视频可能还弄不懂。
  
  再说条件也不成熟。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没有几个学校有网络设备,没有几个教师能制作网络课程会网络教学;没有几个家庭有电脑有网络。
  
  事实上,在我国,对在线教育的探索早已有之,如政府主导的电视大学、高校主导的网络学院、教育部开发的高校“精品课程”等,社会认可度一直不高。原因有主观的(学生缺乏自觉)也有客观的(没有设备)。笔者认为,“慕课”仍然只能作为传统课程的补充,学生在课上漏掉或者没听懂的知识点,回去可以通过看视频来弥补,但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
  
  文/黄启龙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