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仅有16字的短信,让扬州大学大一学生朱猛飞看得泪流满面,因为这是他收到母亲的第一条短信。“母亲小学没念完,拼音都不会读,这16个字,不知道她花了多长时间才写出来的。”深受感动,朱猛飞写下千字“感恩书”,回忆母亲一路来照顾自己的点点滴滴,也打动了不少网友。(3月6日《现代快报》)
一个16字的短信,一句普通的嘘寒问暖,多少有些闲操心的意味。相信很多人也曾收到过,要么不屑一顾,要么好不耐烦,有谁认真考虑过守在电话那边母亲的感受?有人会说,不就是一个寒暄的短信吗,谁不会发啊!的确不难,但如果发短信的是位文盲母亲呢?16个字,每个字都重如泰山,母亲用最笨拙的方式,构筑了人间最伟大的工程:母爱。这份并非来自星星的爱,热泪融化不了,千字也难书写,因为它需要孩子用一生去解读。
“儿子,在干什么?天去冷了,要多加点衣服。”重要的不是多少字,也不是发短信的艰难,而是字里行间那默默的依恋、关爱、注视和期盼,以及孩子对这份情感的感知和回应。对于母亲,她关注的不是时间去哪儿了,而是孩子去哪儿了?过得怎么样?能不能照顾好自己?这些发自肺腑的关切,却成了很多孩子的负担,让他们不胜其烦。其实,母亲只是想听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讯息、感受孩子的温暖,以便抚慰现实生活的孤寂。
从嗷嗷待哺起,孩子就习惯了索取,这也是母亲最快乐的事。后来,长大了,出门上学了,在外工作了,结婚生子了,那个家也和母亲一起,变成空巢。孩子羽翼丰满,母亲的关爱开始多余,甚至成了烦恼。只是,究竟是母爱打扰了孩子?还是孩子的忽视和冷漠困扰了母亲?一个短信、一个电话、一声寒暄,当这些都变得奢侈,又有何颜面怪罪母亲。
《论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个“方”,是方法,而非借口。没错,孩子有自己的人生和事业,不可能裹足不前,守在家。但这绝非拒绝母爱的借口,就是不在一起了,也可以像在一起一样生活。比如,经常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多陪他们聊聊,谈谈心。如果想不起来,那好,母亲打来电话、发来短信时,你还有啥不耐烦的理由呢?
爱是相互的,包括爱和被爱。母爱也是如此,需要关注、理解和沟通。母亲或许是大字不识的文盲,但母爱从来都灼灼有神。孩子或许学富五车、叱咤一方,却可能是爱的文盲。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儿子给父母绘微信教程,再到儿子含泪写千字书回复文盲母亲16字短信,所传达的都是一个声音:空巢了母亲,别再空巢了母爱。
文盲母亲16个字的短信,其实也是一本母爱的百科全书。它并不比大学里任何一本书浅显易懂,也不比任何一个学科晦涩难懂,但它却要儿子用一生去解读。
文/诸葛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