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岁的刘老先生筷子功夫了得
刘老先生设计的“筷子功”图示
手握一双筷子,就能把飞向自己的铜钱和飞镖夹住……以前很多人只能从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过的“无敌筷子功”,如今却在我市一位刘姓老人身上也能领略一二。刘老先生家住嘉峪关西路,年轻时凭借一双筷子,能夹住飞来的铜钱和飞镖。即便如今已85岁,他拿着的筷子,别人也很难抽走。现在,刘老先生有个心愿:想给自己的“筷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进行申报。
手拿筷子可夹铜钱飞镖
近日,记者在刘老师傅家中现场领教了他的筷子功力。老人拿出一双平时吃饭用的普通筷子握在右手上,然后让记者用力抽拉筷子。谁知,不管怎么用力,老人手上的筷子始终纹丝不动。摆弄了好一阵,记者只好甘拜下风。
“这都是我小时候跟一个师傅学的!”说起自己的“筷子功”,刘老师傅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学艺经历。
刘老师傅出生于河北唐山一个小县城,那时父亲做药材生意,家中经济状况还算过得去。他家的房屋是一个拥有东西厢房的大院落,因为家里人口不多,父亲便把东厢房的两间房子出租给了从外地来的张姓裁缝一家三口居住。正好张师傅会一些拳脚功夫,于是父亲就让其跟着张师傅学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那时,师傅发现我瘦小的身体没法站马步,也打不好拳术,最后决定干脆教我练‘筷子功’”。练“筷子功”可以让一个人的手、眼都能得到锻炼,最终能让人心灵手巧。
刚开始练“筷子功”是在1934年秋天,“那年我5岁,为了学习这门功夫,师傅给我准备了厚厚的泥坨子作为练功的靶子,一有空我就拿着筷子按照师傅的吩咐在泥坨子上反复地进行穿插练习”,除此之外,还经常跟师傅的女儿一起练习基本功。刘老师傅告诉记者,师傅的女儿比他大5岁,“平时我叫她姐姐,为了方便我练习,姐姐找来豆子让我学着用筷子夹,还找来几根小木棍,站在3米之外一个一个地扔向我,叫我用筷子夹”,几个月后,他从一开始碗里夹豆子,到后来夹飞旋着的小木棍、飞镖、铜钱等,不论是哪样道具,样样他都能做好。
“一年半后,师傅一家因为交不起房租搬走了,从此我再也没有见过师傅一家。”刘老师傅说,如今,每当回想起当年师父教基本功的情景,他心里就很怀念师傅!
想通过申遗弘扬“筷子文化”
刘老师傅说,筷子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刘老认为,筷子除了作为餐具的功能外,还有以下用途:它是一种护身武器,比如可拿其当做利剑与不法人员进行较量;它是打击犯罪的一种刑具,过去衙门在审理案件时将若干只筷子穿过犯人的手指之间,然后握住筷子两端,用力握攥,可使犯人产生剧烈疼痛,从而如实交代犯罪事实;它是乐器的一部分,比如战国时代,秦国国王曾用筷子敲击着瓦罐为赵王即兴演奏,后世音乐家用筷子敲击装满水的碗来演奏优美的乐曲。“除此之外,其实筷子的用途还有很多,如果我们能通过给‘筷子功’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也算是对‘筷子文化’的一种弘扬与传承”。刘老师傅说,他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给自己练了80年的“快子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实现自己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愿,几年来,刘老师傅呕心沥血专门设计了《中国筷子使用标准》图示,还提出“紧握筷子令人抽拔,不脱手者为达标”的评判规则,同时他根据“筷子功”的练习特点,设计出了一些具体的比赛内容。
文化部门将派人了解具体事宜
3月24日上午,记者就刘老师傅委托的事宜,向城关区文化管理部门进行了咨询。按照文化部门相关人员的提示,记者找到文化馆了解具体情况。有关负责人在耐心听完记者的讲述,并认真阅读了老人设计出的《中国筷子使用标准》图示及其内容后称,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关键是要看它的普及成果和价值,如果所述项目确实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即可由申报人准备填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申请表,其中涉及项目的渊源以及学艺经历、其影响力、技艺的传承和普及传授情况等等。同时,还要制作有关资料的电子版本,并录制有关老人演示、表演技艺的视频资料,最后由相关专家进行论证和评价。工作人员表示,近期他们将安排专业人员找老人了解有关“筷子功”的详细情况,最终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妥善安排。
3月24日上午,当记者将以上咨询情况告知刘老师傅时,他感动地说:“那真是太好了,非常感谢晚报给我的帮助!”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