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湘,1954年进入北京舞蹈学校学习芭蕾,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协主席、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在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她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琼花的形象。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已经走过50年,仅是女主角吴琼花的扮演者就已历经五代。作为第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白淑湘自称是“开拓、奠基、铺路”的一代,也是最贴近琼花的一代。
深入海南
1964年2月份,包括芭蕾舞演员白淑湘、编导李成祥、作曲家吴祖强等十人组成的小队伍去了海南,走访了红色娘子军连,一边走访一边创作,最终排出了风靡新中国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淑湘说,这段历程可谓坎坷。“我们先来到广东拜访了梁信,转而去了海南。先到湛江,然后坐船到海口,轮船颠簸,一路上吐得昏天暗地。”上世纪60年代的海南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岛,路很不平。白淑湘和队友坐了一辆中型吉普车,一路走一路颠簸,“颠得太厉害了!”
“我们来到椰林寨,寨里的社员爬上椰子树,摘下椰子给我们吃。后来又访贫问苦到老百姓家里去,又到娘子军连的阵地上去看。”白淑湘回忆道,“我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创作本子。”
当时,琼海的红色娘子军连长叫冯增敏,她讲了很多当时琼崖游击队里娘子军连女战士的故事。编剧李成祥根据这些故事对原有的芭蕾舞剧进行再创作。
1964年4月,演员们走进排练厅,6月份开始联排。白淑湘回忆,当时中宣部和部队的领导同志都来看了,说她们演得“像娘子不像军”。
“后来,我们就去到山西大同,在部队里呆了一个月,完全当女兵培训。又是紧急集合,又是站队,又是练习打枪,又是操练,跪、站、打都经历了。”白淑湘说,“回来以后再排,马上就不一样了。”
一代“琼花”
作为第一代“琼花”的扮演者,电影《红色娘子军》成了她取经学习的主要对象。电影里,琼花被南霸天关押在水牢里,演员祝希娟也要在水中拍摄这一幕,而对于芭蕾舞台上的“琼花”白淑湘来说,这种情绪更要靠自己去体会。
她还记得,琼花从牢里逃出的那一幕,这也是芭蕾舞剧的第一幕。“这个跑步的动作,看起来是要中国式的、要有芭蕾的味道,有琼花的味道。”她回忆道,“对于我来说,琼花是活生生的人,琼花一跑出来,我的情绪也跟着出来了。”
演完《红色娘子军》,因为特殊的时代原因,白淑湘被迫在26岁的黄金年华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再回到舞台,已经是十年之后。她有着和琼花一样的倔强。如今,一个75岁的舞者,言语之间仍有铿锵。她告诉记者,他们那一代是开拓、奠基、铺路的一代。
“那时候我们不计报酬、不计时间、不计辛苦、不计名利,也没有什么劳务费,每人只有7毛5分钱的误餐费,纯粹是集体创作的作品,一直传承到现在,影响激励了很多人。而现在,唱一首歌就要很多很多钱。”白淑湘说,“我们希望尽力去推广公利(公共利益)的思想,现在却不容易了。”
代代传承
第三代“琼花”扮演者冯英,如今是中央芭蕾舞团的团长。这个倔强的女舞者曾经满怀深情地说过:“坚强和倔强是琼花带给我的,琼花是打不死的,我是永远不服输的。”
从白淑湘到薛菁华到冯英到李宁到张剑,五代琼花在观众的眼中,总离不开“执着”二字。这与吴琼花这个舞台人物似乎巧合地重叠了。
白淑湘觉得,娘子军的精神就是不断向前、永远奋斗。革命时代,要用这种精神革掉不好的东西,而在社会环境复杂的现代,这种精神仍要传承。
“就像《红色娘子军》连歌中唱的: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中国人要有中国人的志气,要有中国人的骨气,那种精神、那种气质、那种气概,不只是战士的责任重,中华民族的每个人要有担当,这些精神什么时候都不能丢。未来我们也应该永远这样。”白淑湘说,“现在年轻一代的演员还会通过这部作品传承这种精神。所以说,红色娘子军的精神是永存的。”
她还感慨道:“现在社会多元化了,对艺术的标准,对价值的评判,对核心价值理解肯定有了变化……”白淑湘也希望:“我们还要坚定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给年轻人一种正确的价值引导。我们脑袋里有越多智慧和文化的财富,我们才能更好地往前走。”
相关链接:
舞剧《红色娘子军》演绎历程 创造中芭史上神话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