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4月21日消息(海口晚报记者 李晶晶)“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提起红色娘子军,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脑海里或许会响起这支刚劲有力的军歌,抑或浮现出一支扛着步枪,戴着红袖章的女战士队伍。那部叫《红色娘子军》的黑白老电影,那台叫《红色娘子军》的芭蕾舞剧,看再多遍,也许人们可以领略到的大概也只有艺术加工后的美感,以及内心些许的激情澎湃。除此之外,鲜有人会认真去走进那段岁月,感受一群青年女性在饱受多重压迫之下,为了生存怒而奋起反抗的历史。
1930年前后的海南琼海,没有绚丽的灯光和动人心魄的旋律,没有华美的服装和整齐的道具,有的是一年四季滚滚的热浪,破旧的村庄和凶险的密林,崎岖难行的山路,生冷猛烈的台风,藏在暗处的敌人,躲不开的枪林弹雨,以及笼罩着人们的无边无际的恐惧和孤寂,每一天都是对生命的煎熬。
生活在83年后太平盛世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一群十六七岁的花季少女为了生存,为了自由和平等,选择拿起粗陋的武器保家卫国。她们如此勇敢坚强,如此勤劳朴实,如此可敬可亲,晚年时期居住在政府修建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中,义务担任讲解员,积极乐观地向人们讲述那段战火纷飞的艰苦岁月,给人们传递向上的精神力量。
3月26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沿海南东线高速南行1个半小时车程,我们前往娘子军们曾战斗过的地方———琼海市,在烈日下、密林间,寻觅着这群伟大女性曾用生命烙印的痕迹。穿过琼海市区,来到位于高速路观塘入口旁,远远看见一座石铸大门巍峨耸立,红色字体书写的“红色娘子军纪念园”赫然入目。
纪念园办公室助理何芸告诉我们,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是为纪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连”而建造的文化旅游区。1998年开始兴建,2000年5月1日建成开园。纪念园由和平广场、纪念广场、红色娘子军纪念馆、椰林寨、旅游服务区等五个部分组成,占地面积200亩。“红色娘子军”中的12位战士晚年曾先后在这里居住过。
一个个英姿飒爽,器宇轩昂的女战士从泛黄的相册中走来,身后是弥漫着硝烟的战场,眼中是年迈的父母,怀抱待哺的婴儿……生命给予她们的,是太多的坎坷。时光飞逝,飞云变幻。年轻的面孔逐渐布满了皱纹,与画册中和蔼的老人重叠,尽管岁月用利剑在她们身体上刻下惨烈的印记,但爱却抚平了她们眼中的忧愁,掩不住天生的俏丽。我们看到一位位慈祥的老阿婆,年过百岁,军姿依然矫健;儿孙满堂,眼中溢满慈祥。
这是老人们一生坚持的回报,这是生命最高的价值,即使她们已离开了这片终其一生挚爱的土地,但“红色”精神却代代延续。纪念园里,疏朗的椰子树随风摇曳,位于纪念园正中前沿的和平广场上,娘子军脚穿草鞋、肩背竹笠,手持军号,伴着和平鸽,脚踩铁锁链的巨型雕塑静静伫立,将红军女战士风尘仆仆的一代巾帼英雄的气概留在每一个凝望过的人心中。
王运梅、潘先英、陈振梅、凌莲英、冯增敏、王先梅、朱祝梅、卢业香、王振花、许时蓉、陈宗琪、龚金英、符月雅……这些在80多年前曾令敌人闻之丧胆的名字,是一朵朵开在万泉河畔的美丽花朵,在这片属于她们的土地上,骄傲自由地绽放,余香犹在,永远浓墨重彩的盛开在历史的扉页中。
“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史、奋斗史、传承史,就是一部恢宏的中国革命史的缩影。”研究红色娘子军历史十余年的琼海市阳江镇原文化站站长庞启江告诉记者,红色娘子军的编制虽说从1931年成立到1932年解散,存在了仅仅1年7个月,但这种不畏强暴、不屈不挠、冲破桎梏,敢于奋斗、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值得所有的中华儿女去传承。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琼海市委市政府已经为潘先英和卢业香家里铺好了“红军路”,建好了新房子。接下来,将继续完善纪念园修缮、扩建工程。83年前那支“政治上特别坚定、军事上特别能战斗、刑场上特别坚强”的红色娘子军的传奇历史将在琼海这个琼崖革命的策源地代代流传。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