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
心理专家评析打人视频
【画面1】
多名孩子被踢之后,脸上并无情绪波动。
专家推测:被打被骂,孩子们脸上却没有恐惧,没有哭诉,可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这种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画面2】
一名穿格子衬衫的男孩由于没站直,多次挨踢挨骂,但仍显得漫不经心,有时会在老师面前抖脚。
专家推测:多次挨踢之后,孩子仍然选择这样的方式,充分说明该老师这种教育方法的失败。这体现出孩子的一种本能的抗拒,而在这种抗拒之中,也是有着一种对老师的潜在的恐惧。相比于严厉的制止,循循善诱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画面3】
多次喊话之后,孩子们仍然没有站队站成一条直线,刘老师怒吼一声,一脚把桌子踹飞。
专家推测:人在压力大的情况下,不是选择最正确的方式,而是往往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解决问题。由踢桌子这个行为可以体现出,“踢东西”已经成为该老师一种潜移默化的最自然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或许跟该老师自己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有关,她可能在她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也是一个受害者,到现在使得她自己养成了这样一种模式,而自己却很难意识到。
【画面4】
刘老师打开书本,用很温柔的声音给小朋友们讲故事。
专家推测:这里体现出刘老师人格的两面性。在有些时候,她在学生面前是一个温柔的老师,但在有些时候,她却体现出声音尖锐、脾气暴躁、动作粗鲁的一面,这说明该老师管理情绪的能力比较差。
■ 对话
“最大伤害是让孩子觉得成人不可信”
新京报:老师打孩子事件对孩子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中国青少年自护教育发起人):3到4岁的儿童,正是建立依恋感的关键时期。出现长期殴打孩子的事情,给他们最大的伤害就是让他们觉得成人世界不可信。他们把一个成人对自己的态度转移到其他成人身上,包括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
新京报:对于孩子们创伤后的应激障碍,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宗春山:一个是要离开那个环境,因为孩子会对那个环境条件反射,包括那个教室、老师,做一段时间的隔离性保护。
第二,父母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干预,请一些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之类。
第三,多带孩子做一些游戏,让孩子慢慢找到一些发泄愤怒、发泄情绪的渠道,并鼓励孩子表达出来,当然,是需要正向的鼓励,要让他们相信,爸爸妈妈是可以保护他们的。这样孩子们是会慢慢恢复的。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