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海南交通安全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首页   |  观点PK  |  海口建言  |  评论  |  名人堂  |  社会长焦  |  椰风视点
新闻搜索:
  广告热线:0898-66835635
 您当前的位置 : 草根酷评>社会长焦>
张艺谋“归来”的只有爱情?
张艺谋“归来”的只有爱情?
来源: 海外网 作者:史兴庆 时间:2014-05-22 08:26

  文艺大片《归来》上映至今,票房成绩不错,创同类电影票房的新高,而且感动了很多观众。这说明片子是立得住的,也表明张艺谋的“转型”至少不是失败的。

  当然,电影《归来》与《活着》、《霸王别姬》等经典文艺大片相比,已经完全不同了,后者给人的感觉是个人的遭遇是社会和时代的注脚,而《归来》给人印象最深的则是爱情。

  有什么样的初衷,未必能有什么样的结果,《归来》就是如此。张艺谋的初衷,显然不是要打造一部爱情文艺片,成为《我的父亲母亲》的升级版,或者《山楂树之恋》的老年版。他还是希望延续自己90年代作品中、也是文艺片中惯有的那种对社会和人性的批判反思,但无法做到像《活着》那样直白,于是便将初衷“留白”在了爱情上。

  所以,影片开场对带有批判色彩的社会化叙事“点到为止”后,便迅速转入了爱情。从陆焉识归来开始,讲述了一个“唤醒爱情”故事,试图用“批判——爱情——反思”模式,进行螺旋式的回环和升华,通过爱情带来的感动和唏嘘,引导观众自觉地对那个年代进行反思。

  影片将观众从批判引向爱情,成功了;但从爱情引向反思,却止步了。

  对于片中长达七十多分钟的“唤醒爱情”,观众有着不同的反映:一些看着大片生离死别、激情澎湃的爱情故事成长起来的观众,有的难以接受这种几乎没有矛盾冲突、温吞水式的黄昏恋,昏昏欲睡;有的则对家信传情等细节觉得新鲜,所以对影片的爱情叙事无论是拒绝还是好奇,都“心无旁骛”,不会再去反思了。

  而那些饱经风霜的观众,虽会为琐碎表象下极简的爱情所感动,但似乎也仅止于此。因为他们看到的陆焉识,是一个能够健康回家,有组织的关怀、有女儿的相认、有邻里的帮助,感受着妻子的挚爱,在温暖中走进晚年的“幸运”的知识分子;而冯婉瑜,失忆虽然不幸,但能在丈夫的精心呵护下,在一种爱人归来的期待中走向生命的终点,没有家破人亡的痛,也没有“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又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所以,影片原本的犀利之处——“归来为何不相识”就这样被“焉识”(怎样才能相识、如何唤醒爱情)自我消解掉了,没有了张艺谋所谓的“一切尽在不言中”,也不必再去探求“冰山一角”之下的全部,只剩下了心如止水的无言。影片也就此落脚在了爱情上,批判的力度、人性的深度全然不见,只有爱情在暖暖地保留着一生的温度。《归来》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部爱情文艺片。

  不过,《归来》对国产电影的意义,已不在于影片本身艺术性的高下,而在于其指向性、引导性。

  《归来》的票房成绩告诉我们,文艺片走向繁荣需要重视营销。过去,我们的文艺片,尤其是第六代导演的很多创作,基本上摒弃了大众化营销,有些片子是在国外获奖后,国内观众才知道。这种状况其实到现在也没有根本变化。而《归来》则完全不同,张艺谋回归文艺片,本身就是个重磅的看点;而出品方和制片方并不满足于此,不断地搞一些活动进行推介,尤其是举办了三场“大师对话”:张艺谋与李安、与斯皮尔伯格、与莫言,目的直指《归来》。好东西也要有好的吆喝,文艺片要想重现辉煌,营销手段可以有,也必须有。

  另外,第五代导演作为国产电影的领军者,目前正集体性地从商业大片回归文艺片,试图梅开二度,再攀高峰,实现电影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并将文艺片从放逐和自我放逐的个人化状态中拉回来,让更多的人接受。而《归来》是他们转型的第一部作品,像一个路标指引着国产电影列车从此驶入新的轨道。

  对于张艺谋和文艺大片而言,失去的无法都找回来;但只要还有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也许“归来”了就好。

  (史兴庆,电影学博士,海外网专栏作者)

(编辑:李琳)


网友回帖

       www.hkwb.net AllRights Reserved      
海口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不得复制或转载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612021001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898—66822333
举报邮箱:jb66822333@163.com
琼ICP备20230082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