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网5月23日消息(海口晚报记者 林菲摄影报道)5月22日上午8点30分,本报记者余加亮在海南省红十字会正式签订了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施杨成说,余加亮记者是至今为止海南新闻界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面登记的第一人。两个小时后,小诺等3人与本报另一名女记者小林也来到红十字会,共同完成了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心愿。
本报两名记者与三名读者前天约定好22日上午9:30一起到省红十字会进行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但由于工作临时变动,余加亮上午8点就赶到省红十字会,登记完后又匆忙离去。余加亮是本报社会新闻部主任,已从事新闻工作16年,刚刚获得第四届海南远志奖。
“这是我多年的心愿,也是对组织培养的报答。”余加亮说。在省红十字会的办公室里,仔细阅读完登记表上的报名须知内容后,他郑重地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在“我自愿无偿捐献”一栏下,毫不犹豫地勾了“全部器官”选项。登记完后,余加亮领到了一张编号为Z460000001502的《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卡》,他乐呵呵地拿出手机拍了照片,上传到微信朋友圈中,说:“从今天起,我不再属于我私有。”很快引来全国各地网友的“点赞”。
当天上午9点57分,小诺和两位同事,以及本报另一名女记者小林也来到了省红十字会办公室。他们都低头阅读登记表须知内容,安静的气氛显得有些严肃而庄重。省红十字会募捐赈济处处长黄捷的出声打破了这份安静,他简要介绍了国内及外国器官捐献的现状,也对器官捐献中市民容易产生疑虑和误解的部分进行了解释。
“如果我不幸发生意外走了,器官移植手术会不会加重我亲人们的负担?”在黄捷介绍完后,40岁的叶先生第一个提出了疑问。几年前,触发叶先生进行器官捐献登记念头是源于他对亲人的体贴,他希望自己走后将身上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遗体捐作医学科研,他的后辈们就不需要每年清明辛苦远赴郊外为他扫墓。在黄捷回答“不会增加,只会减轻”后,叶先生马上又咨询了遗体捐赠的相关事宜,黄捷耐心做了解答。
交流进行了半小时后,小诺一行四人都认真填写了登记表,一律勾选了“全部器官”选项,领到了属于自己独有编号的志愿登记卡。“谢谢你们对器官捐献事业的理解和支持!”黄捷与正式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的四人一一握手。
走出办公室后,小林笑称:“好像完成了一场重要的仪式。现在的心情十分兴奋。”“完成了心愿,也安排好了身后事,感觉很轻松。” 此时,一直很少发言的周女士也露出了笑容。一直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器官捐献登记的四人终于在这时尽情地释放着愉悦的情绪,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感受。
“多年来的心愿不再只是想想而已,器官捐献,让生命延续。”小诺反复地看着手中的登记卡,十年的愿望终圆,她满意地笑了。
相关链接:
《青年女子欲身后捐献器官》续:又有四人报名捐献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